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高一数学论文

发表时间:2010/9/7 11:10:27
目录/提纲:……
二、《必修1》在教学过程中的若干质疑
一是与教学进程的矛盾
二是“探究”的问题在难度上,有没有必要上参差不齐
三、《数学同步作业》中的一个误传已久的答案
一是对新教材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是新一届高一对新教材内容的巩固与提高
一是有的答案有错
二是有的题目有点偏怪偏难,缺乏梯度,缺少基础性的题目
……
高一数学论文

从200*学年开始,酝酿了多年的新课改,终于在***正式实行了!相应地,我们***市各个中学也都启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新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以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为宗旨,体现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说这是我们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乃至整个中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新教材的实施,给新一届的高一学生带来了影响,同时也给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各位老师带来了挑战。相比以前的老教材,在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肯定有很多体会,发现很多问题。我在对新教材《数学必修1(人教版)》(以下简称《必修1》)这本书的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就下面的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从《必修1》看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 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了教材层次清楚、脉络丰富
相比老教材的第一册(上),《必修1》省去了“简易逻辑”和“数列”,添上了“幂函数”和“函数的应用”两块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2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学数学”,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我们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如: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中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解决,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描述法的理解,把握其本质特征,也有利于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对知识的准确应用。
二、《必修1》在教学过程中的若干质疑
问题1:“思考”与“探究”的区别在哪里?
翻开《必修1》,发现里面有很多“思考”与“探究”的问题,这样有助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也达到了一个“我要学数学”的目的。但是我在这里有个疑问:“思考”与“探究”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思考”,那个问题需要“探究”?我翻遍整本书,发现第一章有15个“思考”,只有1个“探究”,后面两章总共才5个“思考”,9个“探究”,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我发现“思考”的问题和“探究”的问题从难度上讲,也没太大的区别,甚至存在着交叉的感觉。所以在这里,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是否有“滥用”的嫌疑,想到什么就用什么?如果是有用意的,那么用意在哪里?
问题2:一切知识需要探究吗?
新课改的思想,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所以《必修1》增添了很多探究性的问题,用意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与教学进程的矛盾。一节课才四十五分钟,每一分钟对我们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让学生去探究这么多的问题,必然花去不少时间,这样必定放慢了我们教学的进程,耽误了学生学习其他的知识要点。二是“探究”的问题在难度上,有没有必要上参差不齐。有的“探究”很简单,或者“探究”的下面立马给出答案的,例如《必修1》第112页的“探究”:借助图象(上面已给出)比较两个函数的增长情况。图象都有了,而且如此明显,立马就可以看出来了,还“探究”什么?相比这个,第72页的“探究”——证明换底公式——就难多了。有的探究我还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比如第64页的“探究”:(1)如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利用计算器分别计算20年,33年后我国的人口数。(2)如果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利用计算器计算2020~2100年,每隔5年相应的人口数。(3)你看到我国人口数的增长呈现什么趋势?(4)你是如何看待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这四个问题是对上面一个应用题例题的进一步提问,虽然贴近生活,具有教育意义,但是用得着“探究”吗?我认为“探究”是应该探究数学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要点,你只是一个具体的例子,而且都用计数器了,我还探究什么呢?
问题3:“二分法”中的取值问题
《必修1》中相比老教材,有一节新增内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值”,它是采用“取中点”的办法,把零点逼进一个满足一定精确度的区间里,然后,“将所得的零点所在区间内的任意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端点作为零点的近似值。”(摘自《必修1》第98页)然后教材给出了两个例子,用二分法“选”出了两个答案。那么在这里,我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教材“例 ”中将右端点 作为函数 零点的近似值,而不取左端点呢?而“例 ”中将左端点 作为方程 的近似解,而不取右端点呢?这就给教师和学生在最终选择其近似解(近似值)以随意的感觉,但事实上,这两个题目的结果的选择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我觉得数学是要讲究严谨性的,既然有两个答案可供选择,那应该要找个更佳的答案。下面我就以“例 ”的解答给出两种解释,而“例 ” 的解答也可以此类推。
解释 :事实上,我们只要再进步计算: , ,有 ,则 ,所以 比 更接近零点。所以取 作为函数的零点更合理。
解释 :我们也可以计算: , ,得 ,所以 比 更接近零。所以取 作为函数的零点更合理。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在新教材给出的“利用二分法求函数 的零点近似值的四个步骤”中 ……(未完,全文共4043字,当前仅显示204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高一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