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银行/金融/金融讲话/服务/>>正文

推进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略

发表时间:2011/2/16 16:50:13
目录/提纲:……
一、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二、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弱质性
(一)业务品种较为单一
(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
(三)营销策略缺乏特色
(四)“流程银行”建设尚欠火候
(五)金融知识未能普惠到农家
三、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带来新挑战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融资服务提出新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催生金融消费主体新变化
四、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困难性
(一)创新意识薄弱
(二)创新平台缺位
(三)支农成本较高
(四)担保体系欠缺
(五)金融资源流失
(六)创新人才匮乏
(七)市场环境制约
五、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可操作性
(一)创新服务理念
(二)创新服务流程
(三)创新贷款产品
(四)创新担保方式
(五)创新利率定价机制
(六)创新开发中间业务
(七)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八)创新风险分散机制
(九)加快培养创新人才
……
推进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略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为各金融机构在新时期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目的、内容和要求。随着_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出现宽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既有农户一般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产业集群化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既有普通的存贷款需求,也有各类银行卡、支付结算和投资理财的服务需求,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呼唤金融服务的多元性。拥有农村金融“百年老店”之称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如何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值得探讨。

一、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贴近农信社的自身实情,突出资源优势,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社区和服务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融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产品、优质化的服务、多元化的渠道及现代化的手段为“三农”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有价值的金融服务,既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板”问题,缓解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贷款难、促进城乡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和支持_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农信社焕发生命活力,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要求。

二、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弱质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8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而这些,作为“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农信社未能完全恪尽职守。

三、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带来新挑战。当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正在“洗牌”,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和地域限制得以取消后,必然抢占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农村金融_改革日益深化,国家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农业银行回归农村,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邮政储蓄银行定位农村,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信用合作组织,小额信贷组织等各种新生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相继生根发芽,如在四川省广安市这样的地处西部的经济较落后地区,成都银行广安分行已经落户,广安恒丰村镇银行正在筹建,铁一般的事实证明“狼来了”已不再是口号。这些,均要求农信社必须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应对挑战。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融资服务提出新要求。一是资金需求量增大,农业产业化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促使信贷资金需求改变以往零散、小额的传统农业资金需求模式,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新型“大”农业促使资金需求向集中、大额方向转变,单户单笔资金需求明显增加;二是资金需求长期化明显,种、养殖产业产品周期长,生产、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需要长期占用大笔信贷资金;三是资金需求点增多,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多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均可能产生信贷需求点。四是贷款方式呈多样化需求。产业农户因所处产业发领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信贷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户贷款过去一直以单一的小额信用贷款为主,随着产业集约经营,大额资金需求上升,小额信贷已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对抵(质)押贷款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农业业主又苦于没有抵押品而只能望洋兴叹。五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县域经济圈迅速崛起,资金需求旺盛,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抵押品不足及融资渠道狭窄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农信社通过创新来解决。

(三)新农村建设催生金融消费主体新变化。今年的_1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既传递出_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也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此外,还有有文化、有理想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且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返乡创业的“一代农民工”,他们在_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下,正悄然成为农村金融消费市场的主体。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有强烈的自主创业及城镇化取向,对现代金融服务十分青睐,需求丰富,如农村乡镇的ATM、POS等自助服务需求、创业贷款融资需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需求及购买基金、股票等个人理财需求等。

四、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困难性

(一)创新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官商”、“座商”意识,缺乏金融创新意识,观念陈旧,“惰性”滋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角色转换不到位。

(二)创新平台缺位。通过改革,农信社普遍形成了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省联社管理的产权改革模式,_没有形成大一统、至上而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体系,省联社、市(州)办事处也没有专业的产品研发部门,县联社的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支持,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没有依托,新的金融产品难以出笼,这与商业银行相比遥相径庭。

(三)支农成本较高。农信社面向“三农”服务,对象特殊,农业贷款额度小、收益低、工作量大,且农业本系弱质产业,抵御病虫灾害及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加之农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风险分摊机制未有效建立。为此,出现与农共舞风险系数大、运营成本高且规模也上不去的尴尬局面 。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使“三农”成为被金融资本冷落的领域,出于成本和盈利的考虑,前些年一些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撤出,便是最好的佐证。高成本、高风险让农信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不从心。

(四)担保体系欠缺。“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两头难”问题归根到底是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农民担保手段不多,很少有可用于抵(质)押担保的财产,致使资金需求特别是大额贷款需求被挡在信贷门槛之外。同时,涉农贷款存在业务量小、市场适应性较低和产品寿命周期短、可复制性差等问题,风险转移和分散的困难使得大部分风险将由农信社承担,削弱了创新能力。

(五)金融资源流失。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资金流向失衡,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在县域吸收大肆吸存,这既让农村金融资源严重“失血”,又让农信社支持“三农”感到“贫血”。如在四川省岳池县,各金融机构存款总量中信用社占比28.7%,贷款总量占比68.7%,这意味着信用社用占县域不到30%的资金来源投放了县域近70%的贷款,县域大部分资金被商业银行通过存放同业流出;信用社存贷比已达到67.8%,距监管部门规定的上限75%仅差7.5个百分点,说明可使用资金已不富余,这让农信社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

(六)创新人才匮乏。农信社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老化,高素质人才匮乏,复合型人 ……(未完,全文共7845字,当前仅显示275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推进农信社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