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文教论文/财政/>>正文

关于如何加强县级支农资金的思考(财政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11/5/20 14:43:23
目录/提纲:……
一、财政支农的作用
(一)财政支农是全面落实_和构建_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财政支农是建设_新农村的需要
(三)财政支农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需要
二、县级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危害与原因
(二)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
(三)高效、规范的支农机制没有形成
(四)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五)财政支农方式不尽合理
(六)支农资金投入效率较低
三、强化县级财政支农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转变财政支农观念
(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支农水平
(三)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建设
(四)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
(五)加快制度创新,从战略的高度培育县级政府的支农能力
1、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县级政府的良性运转
2、加大对县级财源建设支持力度,消除县级财政困难的根源
……
省财政系统三优评奖调研报告二等奖

关于如何加强县级支农资金的思考

**县财政局非税局

财政支农是政府一系列支持和保护“三农”政策中的重要方面,对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支农要取得实效,仅仅靠_和省级财政支农是不够的,县级财政支农也是国家财政支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要明确县级财政支农工作重点、完善县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县级财政支农工作,构筑县级财政支农稳步增长的机制,充分发挥县级财政支农工作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 财政支农的作用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_、_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和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财政支农是全面落实_和构建_和谐社会的需要

财政部门树立和落实_,就是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政策、财政_和财政预算等各种手段,在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努力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倾斜和有效调节促进“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的解决,让经济与财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解民之困、增民之利、足民之愿,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构建_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什么是_、怎样建设_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_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_,促进我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09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资料来源: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2006年在_农业财政工作会议上讲话)。特别是“一免两补”政策直接受益者农民,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据统计,2004—2005年,农民从“三减免三补贴”政策中直接受益来自各级财政的资金1000多亿元。农业税减免惠及了8亿农民,粮食直补使6亿多农民受益,良种补贴覆盖近6亿亩,农机补贴试点在_直属垦区和_566个县实施。2005年全面实行免征农业税改革,使农民直接受益,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是,必须看到,解决“三农”问题,仅靠_财政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各级财政都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本级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这样才能尽快解决“三农”问题。

二、县级财政支农工作存在的问题、危害与原因

县级财政支农是我国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确保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县级财政支农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投入不足

以嫩江县为例,“十五”期间,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向上争取和本级安排等途径,在“十五”期间共落实了支农资金8067万元(包括上级财政专项资金),2001年投入支农资金257万元,到2005年增长到2678.58万元(主要为上级转移支付财力)。其中,县本级平均每年支农资金安排在300万元左右。县本级财政支农资金不足,导致县级财政支农能力虚弱,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财政资金有限,投资农业的筹资渠道不多。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都是“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保稳定、保吃饭、保运转的财政支出以及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投入挤占了对农业的投入;其次,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乡镇建农资金的停征导致村级集体资金的减少,削弱了集体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财政投入增量的作用;再次,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社会资金以及土地收益用于农业投入的比例较低;而且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形成了一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对政府财政支持的过度依赖,造成财政支农主要依赖_和省级财政。对于_和省市的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县乡财政往往无力提供配套,甚至存在截留挪用现象。二是从法律和政策方面,上级政府缺乏对地方基层政府农业投入的强制性制度约束。虽然《农业法》对农业投入问题做了比例规定,但这些规定是否得到执行没有强制性制度约束。

(二)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

集中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工程进展非常缓慢,支农资金不能取得预期效益。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多目标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一段时间内或每年的农业发展政策必须同时确定多个目标,如2004年_1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但政策目标仍呈多元化。具体到每个农口职能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分散的。这必然导致财政支农资金要针对每项政策目标设立、分配。二是_转轨的不完全性。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都是从传统计划经济_下延续下来,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_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各个部门在贯彻_“三农”政策时都会在资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三)高效、规范的支农机制没有形成

主要表现在支农资金分属各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规定不同,加上运行环节多,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规范。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管措施力度不大,导致资金挤占挪用现象,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口国有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臃肿,国家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严重。

(四)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于确保政府机构运转的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比例较高。导致直接用于发展农业方面资金不足,不能发挥支农资金应有的作用。二是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比例较高,而农业科研推广经费比例则很低,制约了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缺位”、“越位”现象并存。财政支农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一些关系到农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实用性项目,如农村医疗卫生、农业品种改良、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财政投入比重偏小、建设滞后。

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财政支农资金中,人员及机构的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较高。在剩下的项目经费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以管理费、技术指导费、会议费等名义回流进了各种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二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的支出比例较大,几乎占到财政支农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与农民增收无关的城市 ……(未完,全文共12909字,当前仅显示307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关于如何加强县级支农资金的思考(财政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