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其他重大节日纪念日专题/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纪念辛亥百年论文征文: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

发表时间:2011/6/5 11:40:44

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沧桑巨变,九州日新月异。但是, 武昌起义的炮火还在闪光,辛亥革命的影响仍在延续。这一历史事件, 以及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英名, 将永垂青史。今天, 当中国_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在中国_人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_现代化建设_继续创造历史的时刻, 仍需发掘和继承辛亥革命留下的丰富遗产, 汲取经验教训, 用以加固中国_执政的根基, 加固__大厦的根基。
一、革命精神
20世纪之初的中国,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战争与革命!迫在眉睫。历经五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业已走到尽头, 在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民主科学的挑战与冲击面前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需要经历一次革命性的改造,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新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志士仁人, 洞察世界之大势, 深谙中国之积弊, 顺乎时代之潮流, 首开革命之先河。于是, 武昌起义揭竿而起, 辛亥革命应运而生。
与太平天国的造反、戊戌变法的改良不同, 辛亥革命的实质是 革命!。革命的动力孕育于世界历史进程之中。曾担任过孙中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8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洋考察!的骗局导致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
转变。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 改良主张
越来越失去民心, 革命观念日益占据上风, 有了广
泛的社会基础。革命思想的传播, 使国内革命小
团体之出现如雨后春笋; 在这个基础上, 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 􀀁 􀀁 中国同盟会诞生; 同盟会的广泛活
动积蓄了革命力量, 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
的第一枪。急风暴雨式的革命运动虽然短暂, 但
是在 暗淡了刀光剑影后!, 革命精神却历久弥
新。诚然, 辛亥革命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 甚至民国之初就出现了社
会动荡、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局面。但是, 这不
仅不能归因于辛亥革命, 反之, 恰恰表明辛亥革命
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故而孙中山在弥留之际,
清醒地认识到 革命尚未成功!, 并呼吁 同志仍
须努力!。
武昌起义10年以后, 中国_诞生。它的
创始人无不受到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 有的甚至

亲身参加了这场运动。因此, 革命精神作为近代
以来的革命传统也就自然传给了中国_人。
中国_人领导中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建
立了新中国, 又一鼓作气完成了_改造。
今天, 中国_领导的改革, 也是一场新的革
命。这些伟大的实践都放射出革命精神的光芒,
反衬出辛亥革命的价值。
二、建设大计
革命是为了建设, 革命的成果要靠建设来维
护。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孙中
山的远大理想在于振兴中华。这种追求历经百
年, 恒久萦绕在人们的脑海, 至今仍然是发展中国
特色_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 孙中山设计的第一步
是 革命破坏!, 即_封建王朝的统治, 建立共
和国; 第二步是 革命建设!, 即发展实业, 建设强
大的现代化国家。当民国建立、南北议和以后, 他
曾天真地认为: 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 后
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在把总统职位移交
给袁世凯后, 即以中国同盟会总理的身份, 巡视各
地, 考察社会民生, 筹划建设大计。推进中国现代
化进程的急迫心情, 可见一斑。袁氏倒行逆施的
复辟行为, 迫使孙中山不得不领导 二次革命!,
讨袁护国。但一俟局势平稳, 他便又全身心地投
入实业建设之中, 真可谓 扭住不放!, 聚精会
神!, 以至于置政务、党务于不顾, 因为在他的心
目中, 实业高于政治和党务。1918 年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 蛰居上海著书立说的孙中山, 敏锐地捕
捉到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向西方世界发出
共同开发中国实业的呼吁。他先是草就#国际共
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大纲∃, 其后构思未来现代
化的蓝图。洋洋13万余字的#实业计划∃于1921
年4月25日完成。尽管这部著作过于浪漫, 有许
多空想, 甚至有与虎谋皮之嫌, 但其中蕴含的开发
实业, 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 充分利用当代西方科
学技术、资金、人才, 对外开放, 加速中国现代化发
展步伐的宏图大计, 极富远见。即令今人一阅, 亦
会顿感耳目一新。
如果说 革命破坏!在于解决 民族! 民权!
两大问题、完成政治革命的话, 革命建设!则重
在实现社会革命, 改善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
计。#左传∃称,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伟大的爱
国诗人屈原曾有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
艰!的诗句。按照孙中山的说法, 民生问题就是
生存问题, 所谓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 􀀁 社会
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这说明, 关注
民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严格地说, 民生
问题是工业化的产物。孙中山有感于欧美资本主
义社会两极分化带来的阶级斗争, 试图通过举政
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毕其功于一役!, 以避免中国
重蹈资本主义覆辙, 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生 ……(未完,全文共6271字,当前仅显示220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纪念辛亥百年论文征文: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