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农业/农业讲话/科技/工作体会/学习体会/>>正文

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会

发表时间:2012/7/18 22:31:49


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会

我在黔西县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近廿年。通过实践,对如何搞好农业技术推广,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尊重自然规律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其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措施不一样。即使在同一生态地区内,由于不同的小气候、土质和生产条件,所选择的品种和所采取的措施也有差异。因此,推广任何一项增产措施,都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反之,推广运用不当,就会给生产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比如,在耕制改革上,是放干水田种小春还是蓄水泡冬?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我县城关东门田坝土质肥沃,水源便利,劳力充足,采取放干水田种小春,实行水旱轮作,充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复种指数,确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而素朴公社大坪大队地处山区,水源缺乏,群众就采取梯田方式拦流蓄水,形成泡冬田的耕作制度。我们只有对泡冬田形成的自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3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我县冬春连旱100多天,甘棠公社老街一队的干部社员就采取等雨种稻的保产办法,适当推迟季节,抢种了大部分稻田。终因早情严重,到夏至前几天仍有14亩干田缺水,再等雨栽秧必然会贻误农时,影响当年收成,他们便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的办法,将14亩干田改种成熟期较早的杂交苞谷黔单四号,到秋收时苞谷平均单产630斤,比78年种水稻单产257斤增加373斤,总产增加1.4倍,在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水稻的水浆管理也是如此,要因时因地制宜。排灌条件好的稻田,“晒田控萦”、“浅水勤灌”、“干湿成熟”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水源缺乏的二烤田和水尾田以及望天田,把水排干,就往往找不到水源补充.这种情况,群众便采取“蓄水防旱”、“蓄水养稻”办法,来确保水稻增产。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才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避免自然界的惩豁,并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二、要从当地的物质条件出发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劳动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物质条件决定着一定的产量水平。而且,由于物质条件不一样,形成的耕作制度、选择的品种、采取的栽培措施也不相同。以推广密植苞谷为例:1970年桂臀公社红岩生产队的苞谷高产地,采取行距2.5尺,窝距1.2尺,双株留苗,每亩种植4000株的栽培方式亩产达1047斤。依据这一事实,有的生产队大面积苞谷生产也采用每亩400。株的密度,由于肥料不足,管理跟不上,苞谷成片发黄,植株细弱,早衰减产。同样是大白苞谷,种同样密度,为什么高产地能闯过千斤关,而大面积却减产?这说明密植增产是有条件的。小面积高产地需工需肥容易得到满足,也容易夺高产。将这种高肥水、高密度条件下取得的高产经验,用于指导一般条件下的大面积生产,往往由于物质条件不能满足或劳力照顾不过来,不仅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相反地还可能造成减产。“三粳”产量高,在部份肥力较高的稻田或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推广“三粳”,确是一项有效的增产途径。但是,在施肥水平较低,劳力较紧张的生产队,满足了梗稻的用工和需肥后,就会减少其他稻田的用工和施肥数量,结果不利于提高总产量。如凤凰公社申家坝十队,一九六六年全队有稻田150亩,底肥36万斤,平均每亩可施底肥2400斤,当年推广粳稻40亩,要求每亩施底肥4000斤,满足了40亩梗稻用肥后,大面积的平均每亩仅有底肥1800斤.虽然40亩粳稻高产了,却造成110亩稻田因少施底肥减了产。近几年来,我们在幸福公社推广杂稻及中矮杆水稻良种,幸福一队与幸福五队田土毗邻,一队人多田土少,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群众对高产品种要求迫切。一九七九年全队种植杂稻及中矮杆良种143亩,占稻田面积的89形,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我们以一队的增产经验要求五队扩大杂稻及中矮杆良种面积,五队社员思想不通,经过几番动员才种了49亩(占稻田面积的2T拓),因为劳力不足,顾此失彼,结果有11亩稻田推迟到夏至后才栽完。扩大了良种面积,却误了农时,导致部分迟栽稻田减了产。因此,我们推广任何先进技术和经验都要考虑当地的现实条件量力而行,推广一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同农民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它是既受自然规律又受经济规律的支配。
人们从事种植业,就是 ……(未完,全文共5082字,当前仅显示178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