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法院/政法武装/司法/社会实践/>>正文

成都法院司法为民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2/11/3 20:33:35

新闻发布会材料三

成都法院司法为民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 杨玉泉
(2012年10月30日)

司法为民是广大群众对人民法院的恒久期待。近几年来,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成都法院以司法更亲民、诉讼更方便、群众更满意为目标,通过构建审判运行机制,在确保司法裁判“公正、高效、文明、便捷”的同时,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人民法庭职能转型和深化审判公开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全方位覆盖、全流程配套、多点位协同、信息化支撑的司法为民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群众普遍好评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谱写了司法为民的新篇章。
一、狠抓质效,实现案结事了人更和
审判质效是司法为民之本。近几年来,成都中院集全院之智、举全院之力,以合理配置和界定审判组织法官的审判职责与审判机构院庭长的审判管理职责为_,以审判流程全面监控和指标体系引导评价为重点,以激励法官的业绩记录评价体系、方便诉讼的流程再造、强化外部监督的审判公开为配套与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7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走进一个厅,事务一站清”。目前,全市20个基层法院已有18个法院完成诉讼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并取得了良好实效,仅今年1至10月诉讼服务中心共办理、受理、引导分流等三大类诉讼事务就达529025件次。今年8月1日,成都中院又成立了全省、乃至_首个编制机构“诉讼服务办公室”,对诉讼服务事务进行集中管理、现场调度,诉讼服务中心工作更加专业、科学、规范和精细。
集中集约现场服务。作为审判运行机制的配套机制,诉讼服务中心改变原有办理诉讼事务的工作模式,将除开庭、调解和外出执行以外的过去分散在审判执行部门近百项程序性诉讼事务全部剥离,并整体打包推向诉讼服务前台集中办理,确保法官能更加专注于案件审判和执行,有力促进案件质效的提升。
前后衔接协同办案。将诉讼服务中心、审判庭分别设置为前台和后台,构建“前台办理为主、前台受理后台办理为辅”的工作新格局。前台能直接处理的事务现场受理、现场办结;疑难复杂、属于法官行使裁判权的事务,由前台接件受理、转交后台处理,限时办理。通过前后台之间的无缝化协作,让当事人不再往返奔波,有效减少诉累。
技术支撑全程监控。我们开发了诉讼服务管理软件,实现了所有诉讼服务均可在服务中心和网上平台同步办理。“网上诉讼服务中心”主要为办事群众服务,群众自行设定密码联系法官、递交材料、查询办案进度等;“前后台办理系统”主要为法官服务,用于衔接前后台的资料传递、信息录入等事项,并自动载入案件电子卷宗;“电子监察系统”主要对中心在办或办结事务进行督促。
服务群众贴心细致。诉讼服务中心实行现场办理和限时办理相结合,凡是能够现场办理的一律现场办结,确实不能的说明理由,作出承诺,限时办结,网上同步跟踪监控,确保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全面推行专人引导和首问责任制,由专人根据当事人不同情况进行引导分流,通过开放式低柜台人性化设计,设置提示牌和分流指引图,公开窗口职能、办事流程,有效避免当事人跑空趟子,排冤枉队、跑冤枉路。引入社会第三方提供专业的文印、传真等服务,有的法院还专门设置盖碗茶调解室、母婴休息室等特色功能室,服务更周到,关怀更温暖,深受各方好评。
三、贴近群众,力推人民法庭职能新转型
为方便群众诉讼,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多元的司法需求,成都中院积极探索人民法庭职能转型,着力构建重心下移的基层诉讼服务模式,凸显人民法庭案件快速处理、纠纷联动化解、方便群众诉讼、服务全域覆盖、以案说法的功能。现在基层人民法庭已成为当地群众诉求接收地、不满不解情绪的抒发地、心理安全的港湾。
合理布局全域覆盖。成都法院现有人民法庭52个。近几年来,从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区位条件和受案特点出发,综合考虑村社、道路、河流等因素调整和设置人民法庭;功能整合后的人民法庭打破了以镇级行政区划布局法庭的传统,深入村、社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案件、人员、财务“三下沉”,就近服务群众,使法庭成为法院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窗口。
职能转向简近快好。在合理布局法庭和优化法庭人员结构基础上,大力推进法庭职能重点向调解、速裁和以案说法宣传转变;拉开法院与法庭的层级,实行难案上收、简案下放,确保法院将难案办精,法庭将简案办快,更好地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一线就近服务群众、及时化解矛盾的功能。2012年1至6月,试点的郫县法院4个派出法庭,新收案件数占整个民事收案数的比重达85.3%,同比上升46.9%;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近20天;同期人民法庭纳入大调解案件703件,结案378件,成功率为54%;巡回审判670余次,旁听群众10000余人次, ……(未完,全文共3756字,当前仅显示189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成都法院司法为民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