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读后感/>>正文

《贝多芬:音乐与人生》读后

发表时间:2012/12/9 21:11:06

有音乐,才有人生
——评列维斯•洛克伍德的《贝多芬:音乐与人生》
《贝多芬:音乐与人生》读后

近百年来,贝多芬可以说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西方音乐家。这种影响不能不说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风靡中国知识界的一本书有关,即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 。这位法国文学家开启了着重描述贝多芬的“精神之力”的先河,影响了大批中国学者对于贝多芬精神的深度探讨与大力宣传。也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人了解得更多的是作为一位伟人而非音乐家的贝多芬。而且,陆续翻译、编撰的更多的中文贝多芬传记,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重点放在了生平记述、精神褒扬方面,即使有作品介绍,也缺乏与音乐家人生的有机联系。这一现象不仅限于贝多芬,巴赫以及其他不少音乐家的传记同样如此。那么,人生与作品真的无法融会贯通吗?无关音乐的作曲家传记称得上是完整的吗?不,哈佛大学列维斯•洛克伍德(Lewis Lockwood)教授撰写、_大学刘小龙老师翻译的《贝多芬:音乐与人生》(下称《音乐与人生》)就是一个几近完美的答案。
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目的,洛克伍德在卷首开宗明义写道:“本书尝试描绘作为人和艺术家的贝多芬,书中不但将他的音乐作为主要焦点,而且对他的生活、事业,以及社会环境给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6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为生存需要而强加给他的生活,而是用来表现永恒的想象之境。”(第15页)所以从全书上看,在全书二十一章的篇幅里,与生平描述有关的只有七章,其余的十四章都在论述作品,而且涉及到贝多芬重要作品的绝大部分。从对莫扎特的“模仿”、对海顿影响的反应,到个人风格的形成、发展和深化;从音乐被看作一门使人愉悦的非凡技艺,到她成为人类情感及思想表达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从钢琴音乐的写作,到交响曲、室内乐……透过作品,音乐家贝多芬的外在生活环境和内在成长历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贵的是,作者的论述,没有流于枯燥的实证主义分析,而是集音乐生成的历史语境、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分析、审美判断、意义阐释、文化思考为一体,是具有高度哲学性的学术探讨。这使作者在面临有关问题时,能比他人站得更高、开掘更深,见解更独到。
例如,在第十章谈到《英雄交响曲》时,除了对音乐文本的研究和历史的陈述,作者还就“英雄风格”这个具有争议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反对将作曲家这一创作时期贴上“英雄时代”的标签,认为这会导致人们对作曲家同期许多风格各异的重要作品形成某种误解。“如果我们只把英雄性视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术语,我们就不难意识到,英雄只是贝多芬在他的器乐音乐和歌剧中追求的诸多典型形象之一。”(第168-169页)而对于这部作品的内容,洛克伍德也明确表示不同意将其仅仅指向拿破仑一人,“事实上,这部交响曲并不在于呈现一位英雄的壮丽人生,而是对英雄理念的全貌加以论述,其中也包括英雄的死亡。”“《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不同境遇下,各种类型的英雄人物的综合体。”(第170-172页)这样的观点无疑更加符合纯器乐的抽象本质。
另一个重要的例子在第二十章,这一章论述的是《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这两部贝多芬晚年最重要的大作。不同于其它论述作品的章节,这一章没有直接将体裁作为标题,而名为“天上人间”,这体现了作者心中的贝多芬此时的音乐与人生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在论述《庄严弥撒》的部分,他对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的历史语境和z-教内涵给予了双重关注,并将其带入到作品的分析当中,从而反驳了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Adorno)的观点。阿多诺认为“《庄严弥撒》是一部‘疏离的杰作’。它流于表面的破碎感是作品内部冲突的征兆,指向了贝多芬对启蒙理想不断增长的幻灭感。”(第328页)洛克伍德则认为“这部交响曲不仅是他在宣扬z-教精神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同时也是对人类通过z-教情感寻求和平的象征性表现。”(第330页)另外,他通过探讨贝多芬所提的“内部和平”一词,对贝多芬此时唯有通过创作具有“重要精神意义”的艺术作品才能达到欢乐境界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度分析,并由此将笔锋顺利地转入了对《第九交响曲》的论述,如此犀利的写作技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人类产生影响之深之广,史上鲜有其他作品能够企及。其中在政治思想领域,它“被视为政治性哲学思想的传播媒介”(第338页)。洛克伍德谈到,他把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看作“是对一种逝去的理想主义的复兴。当用以实现席勒理想的实践的可能性被后拿破仑时代的各个_彻底熄灭时,这部作品无疑成为了一个强烈的政治声明。”(同上)因为当时拿破仑已经兵败如山倒,作曲家所信仰的共和主义已被复辟的专制统治所吞噬,“因此,贝多芬决定完成这部作品,就是为了恢复平衡,向未来传递希望的信息,并且将这个信息告知整个世界。”(同上)除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探讨之外,洛克伍德还把视野放到了当代,对现代人关于这部作品的不恰当说法给予了正确的批判:“生活在我们这个世俗时代的其他一些人,已不再相信席勒曾在诗中公然宣告的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将《第九交响曲》视为旨在复兴这些理想的艺术产物,一部努力将希望重新注入这个世界的交响曲,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的怀疑论调无意间复制了那个时代即已产生的政治失望。”(第351页)如此精辟的论断无疑反映出了作者站在历史文化的基点上对当代观念的深层关照,发人深省。
在论述作品方面,如此不同凡响的观点书中可谓俯恰即是,而在描写人生方面,洛克伍德同样不乏独特洞见。他并没有停留在对作曲家生平事迹的记述上,而是深入探究种种史实对音乐家的创作与生活的意义。比如关于贝多芬的耳聋,以往几乎每一部贝多芬传记都会强调此事对他的负面作用,并以之凸显贝多芬的坚强意志。而洛克伍德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耳聋的确对贝多芬的社交生活和表演生涯具有持久而削弱性的影响,无疑也影响了他的作品特征和内容。但是,耳聋的另一面是使他远离 ……(未完,全文共4830字,当前仅显示243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贝多芬:音乐与人生》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