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小评钱选《秋江待渡图》

发表时间:2013/1/30 9:07:12

自有渡船人
——小评钱选《秋江待渡图》
自古以来,诗与画总是相通的。苏东坡曾道:“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到了元明清三朝,在画上题诗之风日盛,诗画之相融共通由此可见一斑。品诗犹如品画,而观画则就是品诗。
钱选的《秋江待渡图》今藏于_故宫博物馆。画面的中间部分是如镜的江面,烟波浩渺;右方远处则是连绵群山;左方有着红树一簇,树下有一人引颈眺望,似是在等待远处江面上那一叶扁舟——那是待渡者的希望。江面空阔,小舟缓缓,似渺然难见,它和人急迫的等待构成了一种情绪的张力。钱选与画上题诗道: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
钱选,1239 -1301。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又号清癯老人。工诗,善书、画。他少时即有高才,为进士南宋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4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精神期盼。
待渡者等着摆渡人以求渡到彼岸,彼岸是什么?渡者即为度,彼岸是精神的理想世界——政治家追求的一方理想国,守望者守望的一片麦田,更是画家所奢望的一个国度:没有黑暗的社会现实,没有不公的文化歧视,天高任鸟飞。作为一个人,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等待。生命就是一种等待,理想则是一种性灵的约会。生命短暂,期望长久;人生灰暗,希望之光在前方隐隐闪烁……没有人不是“待渡人”,每个人都期望被“渡”,等着机缘来“渡”自己。
钱选这幅画画的正是这种性灵的约会。性灵,是中国诗画最具特性的意境。这样的性灵常是通过“空寂”来体现的。王维的《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声衬静,营造了空寂的氛围,同时也突出了性灵的意境。诗歌如此,画也同样如此。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虾,往往画面只有一两只虾,别无长物,画面绝大部分都是空白,但欣赏者往往能感到的是满纸活水,一片灵通。钱选《秋江待渡图》也正是追求着这样一种性灵。中国画向来主张含蓄,古代绘画理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艺术必须有内在的蕴含,必须有特殊的寄托,必须栖息着人的心灵。人的性灵的传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根本。寄意云水,寄意山林,寄意于艺术,“为一己陶胸次”,为自己创造生命和舟楫。手中的笔,就是画家的兰桨,心中的意象就是画家的漫天云水,他们撑起这自然和艺术的扁舟,作性灵的远游。伴随着“性灵”这一追求的,还有“清”这一审美趣味。作为诗美概念的“清”,首先是与一种人生的终极理想和生活趣味相联系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静理想。从陆机到钱起的六百多年间,“清”这种非常文人化的趣味已逐渐定型。
钱选画中所呈现的江面、苍山、红树和扁舟,有着“清”的雅韵。“清”的审美内涵由清水而来,与“浑厚”相对。它明快而澹静,有着一种透明感,同时也给人寒冽的感觉。明明该是一幅恬淡的山水画,澹泊宁静以至远,却同时因为待渡人的等待、一簇红树的醒笔而变得格外凛冽。柳宗元诗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寒冽逼人之意尽显笔下。细想一下,难道诗中主人公只是为了“钓”这一活动么?他是否一样,是在等待着那个来渡自己的人?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画中待渡人的等待近在咫尺,渡舟即将归来,而现实中这些诗人画家的渡船人又在哪里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欲“渡”却遥遥无期,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做一个昏暗现实中佯狂的文人骚客。
《秋江待渡图》突出了“客心”,所谓客心茫茫愁欲断。待渡人,是因有欲归处,此处不是栖息地,但有灵囿待此人。寄尘于世,何人不是“寄儿”,都是这浩淼宇宙的匆匆过客,这画中就包涵着客中思家的浓浓思念。正如德意志的短命天才诺瓦利斯对于哲学的描述: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的归宿。此处,我们可以说,画家画这幅画也正是出于“怀 ……(未完,全文共2413字,当前仅显示153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小评钱选《秋江待渡图》》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