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中庸小议

发表时间:2013/4/17 18:23:14


中庸小议

中,名词(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当然,古文字中,也有画一个圆圈用手指着圈内的图形。“内,里面。与‘外’相对”
庸,动词(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再多查一个字,体,名词(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31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的注解浩若烟海,以一个网虫的身份议论这个话题显得既蛇足又狂妄。也许是使命感太重造成的后果,踌躇多日,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个苦差事干完,也算对自己有个交代。
书归正传。《中庸》之关键处,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之皆中节,谓之和”。拿现在哲学的概念勉强去 解释,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客观的反映在主观意识作出思索推理之前一瞬间,内在自觉的心智判断,就是“中”;情绪的变化和主观的思维相对于这个自觉的心智判断是属于外在的范畴。然后〖然后这个词用在这里如果按古文意会,实在太妙了!〗再配合经验意识推理所得出的结论,使得作出的反应达到最符合实际客观规律的效果,就是“和”。
写完这一段,就象穿着紧身牛仔服,在大雨中浇了个透湿。
体,要体会真切;用,要恰到好处。
大概古人也感到了文字的无奈。毕竟圣人比我们有办法,后半句拿音乐打比方。让人读起来又形象,又有韵律美。仿佛看到古代书生摇头晃脑如唱歌一般潇洒自如。古代音乐没有固定节拍,高明的演奏者往往将身心与音乐熔为一炉,悠长而自得。而配合演奏的乐师击打板、鼓或者短暂的停顿以点明音乐的主题。击打时叫做“板”;停顿时称为“眼”,合起来就是“节”了。自然,唱曲、吟诗、读诵也会拿着尺子或者折扇这样敲敲打打以助兴。现在有些山里学校的孩子们读书还保留着这样的古风。所以“中节”的“中”按普通话应读四声。“一语中的”也是这个意思。“中节”就是恰到好处,合乎音律。现在,我们也拿音乐打个比方,“喜怒哀乐之未发”比做“眼”;“发之皆中节”比做“板”,有板有眼就是“中庸之道”了。佛教音乐有一首曲子叫“普庵咒”就有大概的意 ……(未完,全文共1378字,当前仅显示87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中庸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