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计生/规章制度/读后感/>>正文

“我执”故我在——读《生育制度》有感

发表时间:2013/5/22 15:41:39

“我执”故我在
——读《生育制度》有感
摘要:
鉴于书中观点过多,加上个人的能力有限,实在是难以对个个观点进行阐述并加以自己的看法,因此本文立足于《生育制度》一书,重点以费孝通先生的论述方法以及相关评论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生育制度 两性关系 文化传承

一、引言
费孝通先生所著的《生育制度》用通俗的语言结合实际的例子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他对生育制度如何产生以及与此相关联一系列的文化现象。用潘光旦先生为此书所作的代序中的一句话“他(费孝通)所注意的是制度本身,用意是在就种族绵延的起点和制度完成的终点之间那一大段社会的与教化的文章,加以推敲分析 ”来概括是再合适不过了。
书中所涉及的种种观点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比如用三角来形容父母与子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另外,费孝通先生在论述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逻辑关系,言之有物,也是显而易见。根据潘光旦以及费孝通先生自己的说法,《生育制度》一书中主要采用的是功能学派的论述方法。概括起来便是“费孝通先生在书中阐述了要从本质上认识性爱→结婚→成家→生育→种族延续的过程,就要把这个程序倒叙过来 ”。也就是说问题的关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8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这也是适用于社会这一团体已存的前提下。
有些动物并不进行抚育工作,其种族的绵延完全依靠庞大的幼体基数;有些动物,比如哺乳类动物,幼体的个数有限,因此抚育才显示出作用。以狮群为例,它们之间也存在我们所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与分工”,然而似乎至今还没有人承认在诸如狮群等动物_中存在着某种文化范畴内的生育制度;与我们最为亲近的猩猩_中的情况也类似。既然这样,不承认动物中的社会文化性,那它们的生育抚育恐怕只能归结为生物本能;如果承认它们的社会文化性,那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差别恐怕也就是一个程度与量的区别。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个程度与量的区别可能足以使人自成一格。凸显人类文化的特殊性,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生物基础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人不具发达的大脑以及直立行走造就的双手解放,人类如何建构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然而一旦社会或者文化形成,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就不可避免,因此两者也难以区分,其中谁是因谁是果,如果不站在起源的开端实在是难以明说。这对于绝大部分后于社会所生成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其实并没有选择!
费孝通先生针对自己早期学术“见社会不见人的”的缺点,在《个人•_•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有这么一段:

他(埃尔顿•梅岳教授)曾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里研究怎么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做了一系列实验。起初他采取改变各种工作条件如厂内的光线,休息时间等,来测验工作效率是否有相应的提高,结果确是上升了。但梅岳认为并没有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问题。他接着再做实验倒过来一一取消了这些客观条件的改变,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工作效率依然上升。他从中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原来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促使了工作效率的上升,而是他的实验本身起了作用。因为工人参与了这个实验,自己觉得在进行一项有意义的科学工作,从而发现自己不仅是一个普通拿工资干活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创造科学价值的实验者了。这个转变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梅岳在这里发现了普通“工人身份”后面潜伏着一种“人的因素”。这个因素是工作效率的泉源。

作者举这个例子意在说明“使行为模式变成人的积极行为的是潜伏在社会身份背后的个人 ”这一观点,其所针对的还是他自身早期学术历程中过分强调的“社会是实体,人是载体 ”观念。
作者用于进行自我批判的精神是可嘉的,但我认为仅从这个例子来看,作者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材料中所指的“人的因素”看似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若我们仔细分析,其中的“有意义的科学工作”、“创造科学价值的实验者”难道不依然是社会赋予人的价值判断准则吗?由于这些社会外加的准则,个人才感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是有意义的,在这样的准则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从而提高了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归根结底,仍旧是人的社会性即“社会与人”还是没有按照作者原先设想的那样得以区分,以说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的生活并不起源于我们的出生,也不以我们的死亡作为终结。社会是先于我们就已存在,并顺着时间空间以每个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因此我们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我们的存在包含着祖先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样的文化是流动并非静止的。于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想要脱离现存的文化范畴,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俯瞰人类起源的开端,从而为目前为止一切所存的文化、制度理出一个鲜明的逻辑关系,实属不可能之事。这也就是我上文所提到的“社会就是人,人就是社会”的观点;因此我认为作者站在社会已存的立场,分析出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出现“见社会不见人”这一所谓的理论缺陷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如果一定要称之为“缺陷”并非不可,但我认为这已是他人以及作者对自我的苛求了。
四、文化的“框架”
接下来,我想从另一角度来说明我上文的观点。
以我们的父母辈来说,如果问他们为何要结婚成家生子,我想得到的答案大多都会是“生活本来如此”,很少会有回答说“是为了人类种族的绵延”。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时提出的种种逻辑关系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但人类实际的发展过程往往都是一个大_的 ……(未完,全文共4347字,当前仅显示219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我执”故我在——读《生育制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