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科学发展/宣传讲话/思想汇报/解放思想/>>正文

传承上古精髓,顺应时代发展——“治未病”思想在当代

发表时间:2013/5/22 16:15:10

传承上古精髓,顺应时代发展
——“治未病”思想在当代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疾病防治、古代、当今

正文:
数千年来,“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思想的产生,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灵枢•逆顺》也提出“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无疑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治未病的思想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 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 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 就是能预防疾病的发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3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承数千年的中医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甚至很多中医专家都承认了这一点,认为中医无力也无法与西医抗衡。甚至有中医专家直接指出:“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医学,这就叫做不自量力,这就叫做以己之短击人之长。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你怎么可能和现代的速度相比?” 中医的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时期。而我认为,既然在“已病”方面,中医尚无法与西医抗衡,那么如果能够在“治未病”领域有所建树,似乎可以成为这一“瓶颈”的突破口。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渴望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可是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和忙碌的步伐又在消耗着人们的健康。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有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中,剩下的70%则处于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具体到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 亿,占_总人口的60%~70%;与此同时,据_老龄工作委员会2006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自1999 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 于是,暗合中医“调理”思想的“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其次,西医在统领医学领域的大潮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受到人们的质疑。大量的医学实践表明,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医学思想和行为,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患病率在不断增加;在医学与药物学进步的另一面又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上升,医疗费用日益上涨,难以控制,造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和分配不公。不少家庭面临“因病致贫”以及“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卫生体系担负着沉重的压力。世界性医疗危机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开始反思。1996 年,WHO 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 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实际上就是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
而在我国,政府近几年对于“治未病”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加强。2006 年3 月21 日,国家16 个部委联合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人口与健康”作为重点领域之一,明确提出将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此外,在2007 年1月的“_中医药工作会议”上, 时任_副总理吴仪发表了题为《推进继承创新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的重要讲话,更明确的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由此可见,重提“治未病”理念,一方面是传承了千年前我们祖先的中医思想精神,另一方面却也是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既然要顺应时代,一味的照搬前人的理论与思想显然是有欠妥当的,毕竟整个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如何来完善“治未病”的整体体系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
首当其冲的,是要尽快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尽管“治未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先进的理念,但距现实的要求还有距离。中医“治未病”应该吸收、消化一切健康保健、防病治病的成果,为我所用,将“治未病”的理论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中医院应该积极研究、兼收并蓄,在实践中发展“治未病”理论。
其次,“治未病”的临床实践体系也有待完善。正如前文所说,“上工”之技艺依然失传。“治未病” ……(未完,全文共3524字,当前仅显示178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传承上古精髓,顺应时代发展——“治未病”思想在当代》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