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文化/宣传讲话/>>正文

《洛神赋图》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赏析

发表时间:2013/5/22 16:27:00

画中有诗意,情深已忘言
——《洛神赋图》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赏析

作者与作品
《洛神赋图》是以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创作的巨幅绢本着色画卷,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共分为四个主题,全画用笔细劲古朴,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原作《洛神赋》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该卷画曹植从京城回东藩路经洛水时遇洛神宓妃的爱情故事,忠实再现了原赋情致,格调缠绵,情节浪漫。
此图卷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之作,学界对其创作权存在争论,主要有晋明帝作品、陆探微作品、史道硕作品等说法,但都没有充分理由_就说,因此一般仍按顾恺之作品探讨。不过,该图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是可以肯定的。对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正符合 “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6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特点之一,因此选择这一点作为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文字与绘画各有其特性,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绝非易事,但这幅图卷不仅将原赋的情境真实再现并加以艺术处理,而且与原赋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感情高度契合,匠心独运而不露凿痕,令人叹服。
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详略得当。《洛神赋》开篇交代作赋的缘由和遇洛神的背景,“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这在文学作品中是必要的,否则会显得突兀,但在美术作品中前者无法说明,而后者若详细描绘则显得累赘,因此顾恺之作画时从洛水边的场景开始表现。纵观全画,画家用较大篇幅详细刻画的是洛神的形象以及曹植与洛神相识相恋最终相别的情节,人物内心的百转千回尽在不言中。这与原赋的主题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画家的构思艺术。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注重动静结合,巧用对比烘托,形神兼具,入木三分。在曹植初遇洛神的场景中,画家是这样展示诗人形象的:曹植与随从漫步洛水之滨,忽见丽人于山岩之畔,不由自主地将两臂伸开拦住了随从。这个瞬时性的动作与现代摄影艺术有相通之处,既忠实于原文“乃援御者而告知”,又将主人公的惊喜与爱慕之情表现得惟妙惟肖。与洛神分离后,图卷又在三个场景中描绘曹植的形象。首先是“御轻舟而上溯”,侍女相伴,而曹植沉思不语,显然心中盼望再见洛神。接着是曹植坐在洛水岸边,座前两支残烛,左手后倚,右手伸掌,表明一夜无眠的等待过后,天已破晓,意中人不会再来,这种心灰意懒的形象令人动容。
而洛神的形象所用笔墨更多。《洛神赋》中刻画洛神形象极尽渲染,文字华彩流溢,赞叹溢于言表,被后世传为经典:“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洛神赋图》中,顾恺之描绘的洛神出场时罗衣璀璨,镶缀着明珠,佩带着用金银羽翠和美玉做成的首饰,莲步轻移,步履轻盈,衣袂飘飞似有轻风浮动,头微微侧向后方更显得鲜活灵动富有人情味,安谧静美而又不失动感,这如梦如幻的倩影仿佛复原了子建睹神的审美体验,充满惊喜和赞叹。
接着展现洛神的两个动态。画家将洛神置于空中,左边是采旄,右边有桂旗,表现“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氛围轻松愉快。又把洛神画在水中,挽起手腕将手伸向流水中的黑色灵芝,真切传神富于动态美。
洛神归去时,六条赤白相间的龙拉着云车飞驰,龙首人身的御者驾驭巨龙,两侧文鱼腾空而起,后面还有“水禽翔而为卫”,声势浩大,场面十分壮观,而此时的洛神回首水边的爱人,朱唇轻启,泪如雨下。一壮阔,一悲凉,形成强烈反差,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人心。
然而本画当然不是对原赋的简单重复,它也体现了画家的个人理解和独立创作。在原赋中,曹植与洛神在洛水边定情后,有一个情节表现洛神若往若还、欲说还休,“华容婀娜,令我忘餐”,而在图中此时的曹植坐在岸边坐榻上,没有直视洛神,而 ……(未完,全文共3697字,当前仅显示186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洛神赋图》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