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社会实践/文教论文/>>正文

从优雅的“文人病”到绝望的社会心理——浅析肺结核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含义

发表时间:2013/5/27 20:42:54

从优雅的“文人病”到绝望的社会心理
——浅析肺结核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含义

周君凤 08300110104 中文系汉语言

【摘要】结核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在发明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之前,曾经因其不可治疗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神秘感和精神恐慌,因此很多作家都对其有过描写,并且附会上了很多超越疾病之外的想象和象征意义,同时这种隐喻又是随着结核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而变化的。本文通过分析几部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简要地谈谈在不同的时期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特殊的隐喻含义。

【关键词】肺结核;文学作品;隐喻;疫苗


前言: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认识疾病、抗争疾病的历史,所以,疾病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也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早或迟,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这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患癌之后的深刻内省,也代表了大多数文学家面对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8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了“白色瘟疫”的神秘面纱。
原来,肺结核是属于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表征为咳嗽、盗汗、胸痛、咯血、潮热、消瘦等临床症状。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入人体,当携带有结核杆菌的病人的呼吸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健康人就有可能被结核菌感染。结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结核所攻击的对象主要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其中,原发性的结核主要出现在儿童之中,而继发性结核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中。
虽然早在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肺结核的病原体——结核杆菌,但是仍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患了肺结核的病人只能采取隔离、静养等疗养方法,慢慢地走向死亡。直到1945年,特效药链霉素问世了,肺结核终于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抗生素、卡介苗和化疗药物的相继合成,才使得全球肺结核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


19世纪及以前:“艺术家的病”
“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在19世纪的小说和戏剧中不乏这样关于肺结核病的描写,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时人眼中,肺结核病患者并不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正相反,他们苍白而面色潮红,柔弱而敏感,具有一种别样的“病态美”和“颓废美”。

根据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所创的“四体液说”,结核病被认为是艺术家的病。人们认为,结核病人具有某种不可或缺的内在癖性:敏感,有创造力,形单影只。所以,这种病偏爱像济慈、契诃夫、卡夫卡、雪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伟大的艺术家,患上这种疾病的人往往是卓然而立的人物。正如济慈对雪莱所说,“痨病是一种偏爱像你我一样妙笔生花的人的病”。
这种对肺结核偏爱,在文学作品中有广泛的体现。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
肺结核病有大量可见的症状,如发热,伴着颜面潮红、易激惹、心悸等,还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因此,肺结核常常被看做欲望的象征,大多数的创作家们把结核病看作是一种能使患者变得性感起来的疾病。正如格罗德克所认为的:结核病是对寂灭的渴念。因此,患有结核病的交际花这一想象反复出现在19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在这里,结核病被情感化的加以看待,被浪漫化的加以处理。
小仲马的《茶花女》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在小仲马笔下,茶花女玛格丽特•戈蒂虽然沦落风尘,但却依然保持着纯洁的灵魂,有着一颗高贵而善良的心。她虽为上流社会所不齿,但她向往真正的爱情,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之心也从未泯灭。美丽的茶花女散发着异常的光彩和神秘的气息:“不知是仅仅出于天性,还是一时的激动,这女人的眼睛里不时闪过一丝欲望的光芒,让人觉得被她爱上的人,一定会在她那里寻到爱情的天堂” ——这正是文学作品中对结核病的典型描写之一。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有人把审美形式划分为呈金字塔形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面为“艳俗”,如老百姓喜欢的大花布;第二个层次为“含蓄”,如诗歌的意境;第三个层面为“矫情”;最高一个层面的审美则为“病态的美”,如高雅文人们喜欢的梅花,被扭曲了的盆景等等。 而“痨病”引起的柔弱,病态的美也更为文人骚客所津津乐道,其中最为典型的角色要数曹雪芹笔下那形如扶风弱柳,动则双眼含泪、娇喘微微的林黛玉了。尽管导致她柔弱的因素是一种疾病,但一旦与美结合在一起,就变得不那么可怕了,它变成了一种罗曼蒂克的病,它带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一种痛苦,还不如说是一种感伤。林黛玉等主人公的美净化了肺结核,而结核病则净化了主人公的灵魂,使其更为超凡脱俗,甚至美化了她的死亡。

可见,在19世纪及以前,肺结核虽然是一种无药可救的不治之症,却带给了艺术家们无尽的艺术灵感,在作家的笔下,肺结核是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象征,往往带有美化死亡的效果。这一方面归功于当时“崇尚”肺结核的社会风气,一方面更是和肺结核它自身特殊的病症表现分不开的。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黑暗、绝望、现代意义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结核病的病理原因大白于天下,19世纪及以前对肺结核的美化和各种浪 ……(未完,全文共6261字,当前仅显示219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从优雅的“文人病”到绝望的社会心理——浅析肺结核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