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药品/>>正文

中医理论的“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发表时间:2013/6/5 20:25:00
目录/提纲:……
一、“治未病”理论的渊源及其内涵
二、“治未病”理论的正确性及其重要意义
三、“治未病”与合理的养生之道
(一)四时养生
(二)饮食养生
(三)运动养生
……
中医理论的“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摘要:中医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辨证施治、祛病除疾,更重要的其实在于它提出了一套关于养生保健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一体系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可以说,从本质上来讲,中医文化的_不在与“治”,而在于“防”,也就是所谓的“治未病”。所有的在治病过程中的药物的使用与配伍其实都是在防之无效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出此下策。然而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往往忽视了“防”,只有在病情严重时才意识到需要去“治”,这是一种十分错误、而且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对身体健康损害极大。因此,在当代社会,重新弘扬“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医“防治结合”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医养生学进行了系统论述。
关键词:治未病 预防 养生 天人合一 辨证论治

一、“治未病”理论的渊源及其内涵
中医理论历来讲究医护不分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在此观念的指导下,就形成了中医基本的护理思想,其中“治未病”就是最具特色的护理思想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2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倡导人们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可以说体现了医学最崇高的目标。
二、“治未病”理论的正确性及其重要意义
自《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都对“治未病”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究,由此,中医理论中的预防体系也日益完善。隋唐之际的孙思邈继承了这一思想后,在《千金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2]这些理念,都是医者们在经历了大量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之后得出的宝贵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开始时是健康的身体由于疏于养护,从而导致病邪的入侵。但此时邪气_还比较弱小,不足以反映到身体机能上;随后,或者由于时令变迁,或者由于病者的不注意保养,病邪逐渐深入,并在身体状况上有所体现。此时如果还不注意调养,那么病气就会进一步发展,病情也就随之进一步加重,进而达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已病”的状态。这时,体内的阴阳已完全丧失了平衡,各脏腑之间的协调也被打破,再想治愈疾病,就相当困难。因此民间有俗语曰“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从中医护理的角度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确切地讲,疾病袭来时犹如洪水,先是水位一点点上升,最终在堤坝承受不住时才泛滥开来。而“治未病”思想倡导的就是要在溃坝之前加固堤防,做到防微杜渐,有效地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发病之前的预防不仅操作方便、效果明显,最重要的是对身体损害极小。一般来讲,在发病之后治疗一般需要采取药物疗法,古人云:是药三分毒。借助药力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纵然有成效也会对脏腑器官造成一定损害,长此以往,必定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如果能避免用药就收到维持健康的效果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而“治未病”的意义恰在于此,即采用不伤身的方法化疾于无形。
三、“治未病”与合理的养生之道
“治未病”这一理论,简而言之,就是让人们少生病、不生病,最终收到延年益寿的功效。在“未病”条件下的“治”,侧重的其实是“防”和“养”,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它的外延扩大到整个养生领域。
所谓养生,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保养生命,同时提高生命质量的一种行为,它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源远流长。《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就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3]等有关养生的论述。两汉、三国时期,张仲景、华佗等名医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养生理论。经历了隋唐宋元之后,养生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养生方法呈现出动静并重、综合调理的特点。养生的对象也由大众不断地细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甚至不同行业都有了各自的养生之术。
养生不仅仅是简单的休息、进补,而是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气虚之人要注重补气,后天不足之人要注重顾护脾胃,老年人则要注意保养肾气。尽管养生需要因人而异,但同样有一套最起码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一)四时养生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恒动的整体。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顺应四时阴阳来保养性命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古人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怀其真义。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4]依照这一观点,保健必须法天地、调四时。春季是四时之首,阳气始发,人体阳气向上向外疏发,因此养生的总体原则是养阳、护肝;夏季时,阳极阴生,人体阳气盛于外,且夏季多汗,汗为心液,故心气最易耗伤,所以夏季养生的总体原则应是养心;秋季阳气渐收,加之肺属金,通气于秋,因此要求我们要注重滋阴养肺;冬季时万物闭藏,人的阳气也潜藏于内,因此养 ……(未完,全文共4040字,当前仅显示204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中医理论的“治未病”与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