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药品/>>正文

浅谈中医治未病

发表时间:2013/6/7 16:46:18


浅谈中医治未病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纷繁复杂,身处其中,人们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疲惫,空虚,抑郁,种种都市病接踵而至,进而引发头痛、胸闷、时常咳嗽等一些所谓的“小毛病”。当人们试图用唱歌、蹦迪、喝酒等方法来排解这些消极情绪而适得其反时,却不明白,其实所有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关注内心,关爱自己。这时,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治未病,这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取其字面意思,即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不仅与外邪侵袭人体有关,还与人体正气不足有关。疾病的发生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因此内因——即人体正气不足——才是诱发疾病的关键。古书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十(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病不缠身,我们就要做到治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1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适度的户外运动;夏季饮绿茶,冬季饮普洱茶;食物中少盐重、油腻的菜;房事行使有度,等等。又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可见情绪健康亦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说明心境平和泰然,既可防止内在致病因素——七情的刺激.又可提高肌表抗御外邪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要乐观豁达,尽量保持心态平和。常与朋友家人沟通,使情绪找到一个合理宣泄口,不至出现抑郁、悲戚等状况。
见微知著,救其萌芽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之意,这是治未病的第二层要义。病的发展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轻及重的过程,如果在病初发时就及时发现并给予合适的诊治,则可防止病的进一步加重加深,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治未病”——治未重之病。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讲述的是蔡桓公因为讳疾忌医终至身死的故事。扁鹊在蔡桓公病初发时就提醒他要及时诊治,但蔡桓公未听;后疾病加深,透入肌肤,扁鹊再次提醒,蔡桓公依旧未听;第三次疾入肠胃,扁鹊建议仍旧未被接纳;后来蔡桓公终于感觉到身体不适,要求扁鹊诊治,扁鹊却逃跑了。因为他知道蔡桓公病入骨髓,命不久矣。果真十日以后蔡桓公暴毙而亡。这篇文章本意是教育我们不能讳疾忌医,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医治病是本着治未病的思想的,一旦发现病情,绝不愿拖延时间而至病情加深。如果蔡桓公最初就听从了扁鹊的建议,救起萌芽,也不至于最后落得惨死的下场。
《内经》中对这条表述最详细的是《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朱震亨哺也有类似的说法:“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阴精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分别从脏腑、五行及阴阳互根等角度,指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料在机先,阻截传变
既病防变,或是已病防传,这是治未病的第三层意思。主要是指在疾病稳定期或间歇期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与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密切相关。
中医讲究养“气”,气盛则体强,气虚则体弱。疾病初愈时,正气未复,气虚体弱,很容易受阴邪侵袭。若调养不慎,则易导致疾病复发。所以,为了加速康复,防止复发,应当采取措施改善生理机能,增加机体康复能力。《素问•热论篇》中有例证:“帝曰:‘发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火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便是在复病这一特殊状况下的“未病先防”。
文学名著《红楼梦》里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是一个标准的病秧子,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从会吃饭起便会吃药了”。虽然凤姐说“一天别说三钱,就是三两人参也给你吃得起”,但林黛玉最终还是因为疾病缠身,忧郁咳血而芳魂早逝。排除宿命的因素,我们会发现,她的死与治未病思想没有很好地实施有很 ……(未完,全文共3408字,当前仅显示172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浅谈中医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