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宣传讲话/思想汇报/解放思想/工作体会/学习体会/>>正文

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3/6/7 16:47:03

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
摘要:“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中的_想,历史悠久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分别着眼于养生保健和医疗保健两方面。在现代,这种思想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意义,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治未病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现代意义
作为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治未病”是中医治病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与此同时,它又是一个古老而又前沿的课题:究其根源,可上溯至远古的中国传统哲学,并在中华文明史进程中通过长期的医学实践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放眼今天的时代,它又在医疗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开始引领起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治未病”思想中包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对疾病预后康复中的积极思想,不仅成为当今生命医学研究的_命题,而且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还是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_是中国传统哲学,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 ,“治未病”一说也不例外。众所周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3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是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的结晶。
2.对“治未病”含义的理解
百姓普遍认同的含义是,“治未病”即防止患病。趋利避害是生物的天性,古时医学尚欠发达,疾病难以医治,于是人们只好转换思维方式,选择尽量避免致病因素,从而产生了类似于“辟邪”思想的原始的“治未病”的观念。这是通情达理的。但就专业医学领域而言,“治未病”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在字义的诠释上,乍看“治”与“未病”难免冲突,但这是狭义的理解。古义中“治”有多种含义,除治疗外,还有修养之意,如《荀子•解蔽》有“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法言•修身》有“或问治己,曰:治己以仲尼”等。结合古籍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治”广义上包含有预防、摄生、保健、调理、治疗、康复等多重含义。而显然这更与“治未病”的含义相匹配。而“未病”一词也并非只限于指集体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还包括了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可能表现出来的状态。因此,中医的治未病说,包括着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多个环节 。基于这种对“治未病”思想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中医认为其中含义有两层。一是未病先防,指要重视预防工作,降低患病的可能性;二是既病防传,或称之为既病防变,这是比较易于被忽视的一方面,突出要根据疾病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尽早治疗,抑制病情的恶化。简而言之,治未病即防患于未然。自古以来关于“治未病”的著述浩如烟海,但理论源头不外乎这两点。
2.1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的重要方法在中医中主要体现为养生保健,是被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所谓“无病自调”。同时,这也是治则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丹溪心法》中所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内养外防”是养生之道的要旨,中医重视以这种综合调摄的方法来规避外来致病邪气的侵害。中医是和合性思维,认为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态、稳态、和合态就是健康,因而治病的根本原则就在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未病先防的原理也以此为基础。中医学认为,内养正气——达到自身机体上的阴阳和谐,外避邪气——使自身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和谐,这样人能够生存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状态。《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说法也与之相契合。在中医理论中,精、气、形、神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化生,密切相关,因此内养正气必须综合调摄,四者并养 。在具体的养生之法中,这些构成了摄生——强身——防病的良性循环:调摄精神以求思想宁静无杂念,使精与神受持于内——所谓“修身养性”;而强身要做到顺从四时寒暑之变,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即天人感应理念形成的无病顺养一说);同时在饮食、起居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一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从正反两面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神与形俱,而能尽终其天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针对未病先防,历代医者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易筋经等都属于养生法之列。
2.2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的观念重在疾病发展前期的医疗保健,体现了中华传统中一种防微杜渐的观念。这要求认识疾病的起因、机理等,掌握其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达到把握治疗主动权、防止其传变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传达的也是既病防变的理念。若姑且认为未病先防更多地需要依靠我们自己加强对日常生活的调节,那么既病防变则相对地对医者有更高的要求。上医应当能够熟谙“治未病”的此第二层要义,而不能被动地就“病”治“病”,否则治标不治本,未把握疾病的发展,只能任由病情如脱缰之马肆意恶化。
在临床治疗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实践中,有文献提出了如下几点联系和规律:(1)阴病治阳、阳病治阴。(2)知肝传脾,当先实脾。(3)温热之邪易伤津耗液,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4)见微 ……(未完,全文共4662字,当前仅显示235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