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普法/法制/政法武装/>>正文

敢问路在何方——谈当代中国法制进程

发表时间:2013/6/16 18:50:07

敢问路在何方
——谈当代中国法制进程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整整走过了六十个春夏秋冬,百废待兴,同时中国的法制也如同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刚刚学会了走步。_上下都在瞩目国家法律的辉煌腾飞,但是只有身为中国法制进程的见证者才会真正了解和体会这一过程中的艰难与辛酸。对于世界上最大的_国家而言,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一次摸索,而旧中国的法制并不健全,新中国的法制发展是新鲜的,又是何等的艰辛,每走一步都是在历练新中国,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而我们欣慰地看到每一天我们的身边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革,我们无意识地成为了一个新中国法制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问题,不免我们心中产生了疑惑,中国的法制进程到底去向何方?
纵观中国的法治,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深受到古代儒家以及道家思想的熏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6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我们也不能忽视仁义道德,情理的重要性。中国法制的这种发展趋势是势在必行的,然而,我们也要提高警觉性,防范这种感情用事,感性判案的事件发生,而忽视了法律的严明性。
在我看来,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人的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我们面对着每天发生的复杂的不确定的事情,往往是太过于感情用事,主观臆断,把法制置于艰难的境地,中国的法制发展陷入了畸形和不健康的怪圈,我们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法制的力量,让人的思想成为主导法制的路标。而且,这种势头正在被推向风头浪尖的位子,并且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因为舆论媒体大肆宣传的推波助澜作用,借着一股人的热情,掀起了巨大的社会话题海啸,对法制的发展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作用,对于一些事件的结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我们身边发生的舆论影响法制的例子层出不穷,从“许霆”案到“邓玉娇”案,我们都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审判阶段,法律给出了严厉的判决,而这种结果却成为了公众所不愿看到的,导致在接下来的二审阶段,舆论的压力对案件的最终逆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被告人从而被轻判。作为审判,不得不考虑公众对于本事件所抱有的感情,我还记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曾表达关于判决死刑的三个原则里有一条:要以社会和广大人民的感觉为依据 。我们老百姓都有一种心思,就是对于弱势_都存在一种同情和理解,而对于有钱有势的人又是嗤之以鼻。这就导致往往习惯给一类人贴上标签,然而这种舆论的监督作用是否真正减少了冤假错案呢?在提倡政务公开,yq监督的今天,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而似乎给与原本程序化的司法过程造成了很大负担。我一直很惊讶,当一件事情,被搬上荧幕,被曝光,经过舆论的放大,似乎就更加好办了,这也就驱使更多的人加入这一行列。我们都说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工具,而法律就像套在社会头上的紧箍咒,人人都急不可耐地想摘去,却又无法摘掉,只好加强自己的话语权。我不否认这种建立在人的道德和良心基础上的评判标准有何不妥,这种标准具有它的比法律更强的普适性和广泛性,并且给予弱者一个帮助,以良心去书写“好人”与“坏人”的差别。但是我不愿看到的是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的主流,以致于颠倒黑白,坏人乘机利用人们的好心逃脱法律的罪责。
在无形之中,舆论凌驾在了法律之上,成为了引导法律的角色,并且绑架了法律,企图牵引法律满足舆论的目标,但是我们是不是过分强调了舆论的公平性,况且它真的是永久的公正吗?司法公平和司法正义又被摆在什么位置,媒体舆论不是为了迎合广大的民意或迫于压力,去违反司法的公正,走向法律的对立面。法律正义的判决不是顺应民意,而是法律能够更好地引导舆论,让民众知道并且正确地去判断。法律的正义不同于道德上的正义,虽然有时我们感到法律略显无力和苍白,但是这就是法律的本质所在,实事求是,不以感觉做论断,我想法律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身份,而舆论确实成为坐在旁听席上的一位看客罢了。
法律现在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既 ……(未完,全文共3163字,当前仅显示159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敢问路在何方——谈当代中国法制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