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欧洲与中国》读书报告

发表时间:2013/7/18 19:40:04

《欧洲与中国》读书报告


中国与西方国家交流的历史一直是人们颇为关注的话题,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史料、研究专著层出不穷,即使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诸如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以及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故事也为大家耳熟能详。
英国学者赫德逊在《欧洲与中国》一书中,既对前人有关中西陆路交通史方面的成果做了总结概括,对于中西关系史中的一些问题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叙述这一段时间、空间跨度都很大的历史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的进行史料的堆积,而是抓住中国和欧洲两个民族根本的差异并将其作为全书的主线并进行研究,使得这本书的叙述十分清晰明朗,很具可读性。
在一开始,作者就对欧洲与中国两个不同民族的特性进行了分析,赫德逊在前言中写道:欧洲人民和国家的文化形态都是间接或直接的来源于希腊文化,而中国人的文化则来源于公元前1000年的黄河流域的中华帝国(前言p2)。来源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0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方世界富饶美好的描述后,千百年来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踏上了通往东方的路途。在张骞凿空后,中国与西亚的正常交往已经建立,经过西亚转手的间接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将中欧两国联系起来。当罗马统一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后,对于丝绸等异国奢侈品的爱好使得罗马与非罗马世界的贸易渐渐发展扩大起来,丝绸贸易成为了从太平洋到大西洋横跨整个旧世界的经济统一体的一条纽带(p39)。到了15世纪,印度群岛与欧洲之间香料贸易的巨大增长强有力地刺激着欧洲的扩张,而鞑靼统治下的和平给予了欧洲扩张或者说中西方交流一个很好的外部条件,欧洲与中国进入了一个直接交往的时代。另外,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新路线的开辟往往也是因为双方间的贸易利益受到了中间国的影响,例如当欧洲人被_的伊斯兰以及勒凡特频繁的战争再次切断了印度市场时,欧洲人开始了寻找通往印度群岛的新路线(p123)。
15世纪末欧洲的航海业的发展与欧洲人也对于商贸的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商业的驱动力下,欧洲人不断发展他们的海上技术并逐渐掌握了海上的霸权。赫德逊将西方海上技术的发展归结为重商主义和火炮的发明这两个因素,并提出没有贸易事业的推动力和频繁使用,大炮本身并不能成为海权(前言p11)。与之相反,在中国的_集权官僚政治传统中,明朝的大航海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求但最终缺乏继续下去的动力,造成明朝郑和下西洋最后成为了中国宋元大航海时代的一个终结。在西方航海得到大力发展并展开探航狂潮以后,中国与欧洲原本平等甚至可以说中国略胜于欧洲的关系开始发生逆转,直至中国最终被步步扩张的西方国家包围。
我认为将欧洲与中国两种不同文化的本源作为本书的一条主线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如果在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中一直考虑到这两者根源上的差异,那么对于两者交流的开始、期间所发生的重大转折以及欧洲与中国最终形成的基本格局都能比较好的理解。赫德逊的叙述到1800年结束,在他看来,之后欧洲与中国彼此对峙而不造成侵犯并且是大致上是平等对待的时期就完结了(前言p16)。到了近代,西方文明开始凌驾于中国之上,但若从两者文化本源上来看或者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西方的进步文化却注定了在19世界及以后要粗暴的侵略、席卷并彻底改变了古老的中国(p197)。
西方国家开始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仍是为了商业上的需要,而在中西交流的历史上这种因为商贸而产生的暴力冲突和战争时常发生,这种暴力冲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推动着中西方之间交流的发展。只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力量日益强大后的近代,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利益的争夺,而是成为了西方国家强权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造成了战争出于商业目的但不仅仅局限在商业目的。
虽然最终欧洲征服了中国,如今我们所说的“现代社会”更像是一个西方社会,就像作者所言“这个新世界从根源上来说是欧洲的,那些大银行、股票交易所和机器归根到底乃是城邦和重商主义和它那思想意识上偏好科学的产物(前言p15)。”但作者并没有因为世界的“西方化”而否定了东方的价值。在赫德逊看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文明已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不朽的历史杰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一直把中国文化当作学习崇拜的对象,并且欧洲文化也受到了 ……(未完,全文共2679字,当前仅显示170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欧洲与中国》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