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金融/金融讲话/读后感/>>正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3/9/11 12:06:03
目录/提纲:……
一、《金融的逻辑》作者简介
二、金融的基本概念
三、金融视角下的中国封建王朝周期性更迭
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发达的金融技术
四、金融思维下的儒家文化反思
五、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

金融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和历史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一、《金融的逻辑》作者简介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
1990 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_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从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探讨了中国历代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得失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对儒家的“孝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观点新颖、独到,发人深思。

二、金融的基本概念

“金融的_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而金融学“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5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费开支巨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加之国内自然灾害频繁,以至国库枯竭。崇祯十一年,崇祯皇帝仍无奈地 “暂累吾民一年”,加派 28 万两白银的税赋,使本来就已经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生活更加痛苦,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明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早在汉代就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滥发不足值货币,获取铸造货币成本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价差来补贴政府财政,向全体社会成员征收“铸币税”,这是封建王朝缓解财政危机的惯用手法。采取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更为隐蔽,但是后果同样严重。滥发不足值的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而且会对正常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产生冲击,降低国家信用,甚至造成国家信用破产。宋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达的社会经济促使宋帝国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外部面临少数民族_的军事压力,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宋帝国政府一度滥发纸币,使“交子”的信用破产,阻碍了帝国内部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元帝国,元帝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疆域最大的一个王朝,但是同样由于滥发纸币,造成国内通货膨胀严重,金融经济秩序混乱,激化了国内矛盾,元曲《醉太平》中“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形象的描述了滥发纸币造成的后果,在不断的农民起义下,元帝国风雨飘摇乃至崩溃。更为严重的是,元帝国政府的这种滥发纸币的行为,造成了民众对纸币的恐慌,纸币信用彻底破产,使明清两代不能够再发行纸币,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那么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有什么好处呢?陈志武先生举了美国政府通过借债打败英国军队完成国家独立的例子。政府发行债券有如下好处:一是缓解支付压力,债券偿还时间可以由政府根据需要制定,只要回报合理被市场接受,就能将一次性支付或一个较短时间内的大额支出转化为在未来一定年限内分期偿还,缓解巨额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并且债券可以循环发行,以新债还旧债,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小。二是发行债券需要给资金所有者支付利息,补偿其让渡资金使用价值和贷出资金而担负的风险,因此政府利用通过债券筹集到的资金进行“投资”时,就必须考虑到该笔 “投资”的收益率必须要高出债券的实际利率,否则投资者不会将钱借给政府,从而迫使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投资效率。
在当今的收藏市场上,明代的陶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受到国内外藏家的追捧,而这些陶瓷中的珍品都是当时皇家专门订制的,其生产制造不计成本,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浪费。三是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政府想通过债券顺利融资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就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运作效率,保持国内政治和经济秩序保持稳定,人民持有政府债券后就成为政府的债主,就有积极性去监督政府行为,从而降低政府腐败和浪费性支出。四是债券可以激发社会成员进行投资创造财富的意识,从而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不仅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能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力。

四、金融思维下的儒家文化反思

传统的儒家文化是脱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中国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
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根据邓云特先生在 1937 年《中国灾荒史》一书中的统计,16 世纪中国共发生过 504 起大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风灾、瘟疫、地震和雪灾,平均每年 5 次以上;17 世纪共有各类大灾 507 次,18 世纪共 411 次,19 世纪 407 次,20 世纪的头 35 年有 101 次大灾。这些记入史册的不包括小灾,也不包括时常发生的战争和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时期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然会受到冲击,这些都是人们想规避的系统风险。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低下,外部化的法治没有建立,与陌生人交易的成本还太高,商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借贷、证券业都不发达,还没有市场提供的互保互助交易。所以必须找到一种保证经济交易、精神交易能顺利进行的安排。
于是由“三纲”、“ ……(未完,全文共4214字,当前仅显示212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