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相关/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毕业论文:中国国产“大片”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3/9/15 19:45:15
目录/提纲:……
一、概述1
(一)“大片”1
(二)类型片1
(三)电影产业1
二、“大片”的发展1
(一)“大片”模式的形成1
(二)国产“大片”的出现和发展现状1
(三)国产“大片”的发展现状1
(一)在影片制作阶段国产“大片”的问题和不足1
(二)在影片发行及传播阶段上国产“大片”的问题和不足1
(三)在电影后产品环节上国产“大片”的问题和不足1
(一)美国“大片”在全球的成就1
(二)美国“大片”市场繁荣的因素1
(一)改善“大片”制作环境1
(二)拓展“大片”运营方法,改善国内院线制度1
(三)丰富“大片”后产品开发1
一、概述
(一)“大片”
(二)类型片
(三)电影产业
(四)本文所用的分析工具——电影产业链
二、“大片”的发展
(一)“大片”模式的形成
(二)国产“大片”的出现和发展现状
(三)国产“大片”的发展现状
三、国产“大片”存在的问题——电影产业链分析
(一)在影片制作阶段国产“大片”的问题和不足
(二)在影片发行及传播阶段上国产“大片”的问题和不足
(三)在电影后产品环节上国产“大片”的问题和不足
(一)美国“大片”在全球的成就
(二)美国“大片”市场繁荣的因素
五、中国国产“大片”的未来发展思路
(一)改善“大片”制作环境
(二)拓展“大片”运营方法,改善国内院线制度
(三)丰富“大片”后产品开发
……
中国国产“大片”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C班 0824113047 张凌毅 指导教师:黄冬铭
【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一系列好莱坞电影的引进,“大片”成为近年来最流行的词语之一,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一大法宝。随着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问世,国产“大片”屡创票房神话,使得拍“大片”成为国内演艺圈的潮流。虽然好莱坞的“大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屡获成功,但反观我国的“大片”其发展却不容乐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对国产“大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分析国产电影市场,寻找中国电影陷入瓶颈的缘由,再借鉴好莱坞成功的“大片”模式,对国产商业大片的未来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思考,希望可以尽快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电影市场 国产“大片” 电影产业链 电影后产品
【Abstract】Since the mid 1990s, with importing a lot of films from Hollywood, the word “Block-buster”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words, which attract many people to watch the movie in the cinema. With the HERO released, which directed by Yimou Zhang, the “Block-buster” films repeated to get a great bo*-office. It’s fashionable for the directors direct some “Block-buster” films. However, even the “Block-buster Mode” always get a great succeed on the busines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Block-buster” films in China doesn’t goes well. In this pater, firstly, we define some related concepts of “Block-buster” movie. Then, by analysis the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59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年《亡命天涯》公映以来,“大片”就成了人们口中常说的一个词,在人们的观念中主要指代好莱坞电影。直到2002年《英雄》上映,许多国产电影才竞相进了“大片”这个词的范围。本文作者认为在对中国“大片”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先对“大片”、类型片、电影产业等基本概念以及本文所用到的分析工具进行简要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片”
“大片”这一词源于英文Blockbuster,原指“重磅炸弹”,后被引申为“大轰动”,尤其是指在文艺界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轰动的事件,如电影、歌曲、话剧等。
实际上,“大片”这一词并无准确定义的概念。国内最早的“大片”概念,溯源的话,应是1994年广电部电影局提出的,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国外分账电影,这些电影被媒体和民间称为“大片”。基本上,“大片”在最初是进口影片专用的,其标准是:在国家每年引进的10部按国际惯例采用市场分账方式运作的影片之列;有超级明星主演的大制作影片;影片引进速度比普通进口影片快得多,与国外上映时间相差不会太久。
国内方面,早在《红樱桃》(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进行宣传时就使用了“大片”一词,但当时对“大片”一词的使用更多的是出于宣传效果的考量,而非对影片本身的界定。
近几年,高投入大场面的国产商业电影层出不穷,“大片”一词频频进入观众视野。但所谓的“大片”仍旧是个难以界定的名词,可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被誉为“中国电影营销第一人”的张伟平在谈到国产商业“大片”时说,“‘大片’是深知作品对得起观众的一种大磊落和形式与作品珠联璧合的有效销售的大智慧”,认为“大片”的标准是高票房和有效的营销。而张艺谋在上海宣传《满城尽带黄金甲》时曾说,“我觉得我拍的应该是‘大片’了,俗称‘大片’,大概出来有几样吧,明星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场面也比较大”。在这里,大导演、大明星、大规模、大场面等商业因素的考量则成为“大片”的标准。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则是说,“‘大片’模式就是利用最新的科技成功来完成视觉奇观,通过视觉奇观和经典电影艺术的结合,来寻求电影突破”。在这里,高科技、庞大的视觉效果则成为“大片”的衡量要求。
本文所指的“大片”,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五版第254页)的解释,即“指投资大、制作成本高的电影片,多为题材重大、影响面广并由著名影星主演的影片”。
(二)类型片
所谓类型片(Genre film) ,是指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和原则;以视听语言霸权强化政治文化含义。
类型片是受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影响应运而生的。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形式的规范化过程,以提高制作效率,降级制作成本。现在常见的类型片有:动作片、灾难片、犯罪片、_片、惊悚片、爱情片、西部片、喜剧片和音乐歌舞片等。
本文中所提到的类型片是指按照不同题材所生产的不同类型的影片。
(三)电影产业
泰勒尔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曾提到,产业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它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概念,它既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划分的一部分。
电影产业 是指以电影制作为_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换言之,电影产业是对与电影相关的产业的概括和泛指。
(四)本文所用的分析工具——电影产业链
产业链 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电影产业链 是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的整体链条的统称,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一条成熟的电影产业链,它的制片、发行和放映环节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电影产业链的上游是制片商投入资金、设备、人力等必要资源,剧组根据剧本进行拍摄,经过一系列后期制作合成标准拷贝并复制要发行的拷贝,以票房分账和出售相关版权获得收益。中游是发行商从制片商购买发行权,在制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将影片成品拷贝的使用权向电影放映单位出租,通过对制片方的电影成品进行营销推广而获得收益,该收益主要是票房分账的形式。电影产业链的下游则是院线、电影衍生品等,直接面向市场获利。本文将在第三部分运用产业链工具对我国国产“大片”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大片”的发展
现在,我们对“大片”的相关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上文我们提到“大片”一词源于英文“Block-buster”,中国的“大片”一词源于广电局引进的进口分账电影。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来思考“大片”模式为什么会形成,它又是如何在中国发展的,通过对中国“大片”源起的认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大片”的发展现状。
(一)“大片”模式的形成
从电影、录像机、DVD到互联网,在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家中欣赏高视听质量的影片已经不再是梦想,电影院也早已不是人们唯一的观影选择。电影,已经走出了传统的电影院,开始分为影院电影和非影院电影进行运营。
通过本土票房、海外票房以及出租版权、销售家用媒介产品等方式,好莱坞电影的盈利模式早已多样化,电影票房也不再是电影产业的盈利重点。但即便如此,电影人仍旧十分重视电影的票房情况——一部电影票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它的可持续性。目前为止,除了《终结者》系列以外,大部分北美票房低迷的电影——即便海外票房很好——都失去了继续拍摄、开发的可能。
在这种背景下,好莱坞制片业提出“大片策略”,即用高科技手段追求更加真实强烈的视听效果,令观众只有在电影院中观看才能得到这种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藉此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
事实上,高投入也的确为不少好莱坞电影赢来了高票房。表1-1列举了部分高成本制作的好莱坞电影所取得的北美票房及盈利状况:

表1-1 北美电影票房盈利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 片名 成本 票房 盈利
1997 【泰坦尼克号】Titanic 2 6 4
1999 【星球前传I】Star Wars: Episode l : The Phantom Menace 1.15 4.3 3.15
2002 【蜘蛛侠】Spider-Man 1.39 4.03 2.64
2004 【史莱克II】ShrekII 1.5 4.4 2.9
2004 【蜘蛛侠II】Spider-Man II 2 3.73 1.73
2005 【星球前传III】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 1.13 3.8 2.67
2006 【加勒比海盗II】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2.25 4.23 1.98
2007 【蜘蛛侠III】Spider-Man III 2.58 3.4 0.85
2008 【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 1.85 5.3 3.45
2009 【变形金刚II】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2 4 2
(数据来源:BO* OFFICE MOJO)
从表1-1中我们可以看到,动辄亿元的投资在好莱坞电影中屡见不鲜,高风险、高回报似乎成为了好莱坞电影人的信条之一。“大片模式”在好莱坞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二)国产“大片”的出现和发展现状
随着好莱坞“大片”模式的形成,美国电影工业再次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片“大片”热的现象。中国最早与“大片”的“结缘”是1994年我国引进美国电影《亡命天涯》,此后进口电影立刻风靡_,成为彼时电影市场的票房灵药。从那时起,“大片”即成为在 ……(未完,全文共24832字,当前仅显示446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毕业论文:中国国产“大片”的现状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