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学校/教育/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正文

基于“锚点探究”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4/3/16 21:33:13

基于“锚点探究”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锚点”探究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较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围绕“锚”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锚点”,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其课堂操作流程包括“引锚”(创设情境)、“探锚”(自主合作)、“悟锚”(归纳总结)、“固锚”(检测反馈)、“省锚”(评价提升)这五个环节。
一、关于自主合作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重“形式”,轻“实质”。在“探锚”环节,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然后每个小组都汇报了一遍,煞是热闹。可是,当我们深入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时,往往发现这里的讨论大多流于形式。效果看似明显,但是往往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问题的设置过于浅显,答案甚至能直接在课本上找到,这时的讨论就成为了一种敷衍。
   有些课堂中,教师设置了多个“锚点”进行探讨,整节课高潮迭起、热闹非凡,但由于“锚点”设置过多,为了节省时间,每次“探锚”都是由教师直接抛出“锚点”,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6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这一理论显然是非常科学,但是困难在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探锚”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呢?
   问题二:如何在“锚点”探究过程中实现分层次的因材施教,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如果想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那么我们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当学生能够主动寻找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教与学就达到了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探锚”过程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呢?如何做到对学生的分层次指导呢?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想到了自助式的帮助服务,即在设置“锚点”时充分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水平划分为几个层次的帮助服务,即所谓“妙计锦囊”。当学生“探锚”遇到困难时,可以申请不同层次的“锦囊”。同时将锦囊和“省锚”(评价提升)相结合,不需要锦囊即能形成清晰思路的学生得S级评价(Super即“超级”),需要A级锦囊才能“探锚”成功的学生得A级评价,余者依次类推。这样一来,学生首先对于“妙计锦囊”这种神秘又有趣的学习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又因为珍惜自己的评价而珍惜获取各级“锦囊”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各级锦囊的设置,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
三、基于方程式计算的“锦囊”设计
  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为例,很多教师喜欢先讲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然后从含义引导出“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存在非常重要的质量关系”,而这个质量关系则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直接依据。然后进入“例题-训练-讲评-再训练”的习题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思路清晰,起效快,大多学生能参照例题模式进行计算。但是,在后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在遇到新题型时产生困难。于是,教师则会将海量计算题进行分类,帮学生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例题,进行专项训练,然后在学生脑中形成各种解题的模式。这样的教学对于应试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在考试中,大多题目是平时训练中呈现过的题型,优秀的学生可以很容易联想到相关例题并熟练解析。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真正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不大,对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反而会产生桎梏。同时,对于理解和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往往会在海量例题前因为畏惧理解和记忆而畏惧学习。
  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了三个级别的锦囊:
  A级锦囊主要内容为和“锚点”关系密切的知识点简介。很多学生在面对新知识和新题型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思考,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基于套用公式或例题的模仿式学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则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去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明显更加科学。A级锦囊告诉学生,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知识或者新问题时,首先应该联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当我们将相关的知识点和新知识的关系理顺时,我们就可以初步理解其内涵了。
  因此,针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内容,笔者打破常规,首先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典型例题。即计算“产生18克的水需要多少克氢气”并且直接展示了解题的过程:
  解:设产生18克水所需氢气的质量为*
  2H2 + O2 2H2O
   4 36
   * 18g
  4:36=*:18g
  *=2g
  答:产生18克的水需要2克氢气。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计算呢?
  接着先给学生两分钟自主思考时间,接着组织讨论,在学生讨论时走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们的想法。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时只有很少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个问题。这是正常的,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现状。于是暂停讨论,进入第二次独立思考时间,同时让学生们自主决定是否选择A级锦囊。对于少数已经形成思路的同学,要求其思考如何组织语言,争取能清晰表达出来,甚至能教授其他学生。
  A级锦囊中包含了“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理顺这几个知识点的关系,通过复习这几个知识点去理解化学方程式中这些化学式以及化学 ……(未完,全文共4815字,当前仅显示243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基于“锚点探究”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