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调研报告/>>正文

论文:专利丛林引发的反公地悲剧及对专利政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5/4/19 11:15:57

论文:专利丛林引发的反公地悲剧及对专利政策的思考

摘要:专利具有排他性,专利丛林的出现使得后续研发必须得到上游所有专利权人的许可才行。当专利权人行使排他权时,后续研发工作就难以进行,从而造成对专利成果利用不足和上游基础研究被闲置的反公地悲剧。它使人们认识到,专利有可能会阻碍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对专利政策进行检讨和反思。
关键词:专利丛林;反公地悲剧;专利政策

Abstract: Patent rights are e*clusive in nature. Patent bush requires permission to be obtained from the patent holder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es. When patent holders e*ercise their e*clusive rights or do not offer their permission subsequent researches can hardly proceed, thus leading to resource underuse, a tragedy of anticommons. This has aroused pe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5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如6个单位享有出售权,3个单位拥有出租权,5个单位拥有收取售款权,5个单位拥有收取租金权,1个单位拥有占有权。在没有得到其他任何一个权利所有者的许可下,每个权利所有人都无法单独使用或出租商店。这样,支离破碎的产权结构就像是篓中的一堆螃蟹,你夹住我的前腿,我夹住你的后腿,谁也动弹不得,从而导致大量沿街店铺谁也无法使用只得空置的反公地悲剧现象。
黑勒认为,反公地悲剧是相对于哈丁的公地悲剧而言的。对于一项存在多个权利所有者的资源,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使用权而无排他权,该项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性,它将因人人都可进入而可能陷入被过度利用的公地悲剧;但如果每个人都拥有排他权从而使得所有的权利人都无法行使有效的使用权时,则该项资源就具有了反公地的特性,它将会因人人都难以进入而可能陷入利用不足或闲置浪费的反公地悲剧。就像一间房子的门上安了很多把锁,只要有一个掌管钥匙的人不同意,房子就无法打开,房子的利用效率就特别低。
专利丛林引发的反公地悲剧是通过政府对发明授予垄断性的专利权完成的。它有两种情形:一是对尚在开发的潜在产品上同时设置了太多分割了的知识产权;二是允许太多的上游专利所有人对下游使用者的未来发明都拥有专利许可的权利。第一种情形表明围绕未来产品研发申请的专利数量越多,产品的专利化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形成专利丛林,即依附在该产品上的权利束被支解为一个一个单个的知识产权,类似于产权被支解的莫斯科街头的店铺和房门上加了很多把锁的房子。如果这些权利归属于同一个权利所有者,它可能演变为为下游技术开发者设置的众多权利屏障。如果这些专利不是归属于同一权利人,整合围绕在该产品上的被分割的知识产权以使其成为统一的、完整的产权就显得极其重要。但问题是,如果这些分割的知识产权的专利人数量不多且较友善时,整合可能要相对容易一些;而如果这些权利人数量众多或人数虽然不多但与整合者是竞争对手时,整合的交易成本将极其高昂,整合者将不得不默认这些分割的知识产权的存在,从而形成专利丛林,谁也无法有效地开发这一潜在的产品。这就是说,一旦围绕在该产品上的知识产权形成了专利丛林,要想有效地开发该产品,就必须要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和专利使用费才能通过专利丛林,除非该丛林是由一个权利人设置的。只要这种专利丛林不是由一权利人设置的,要想把被专利丛林支解的权利重新整合为可以使用的统一权利通常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又缓慢的过程。在这期间,一是有价值的资源将始终处于无法充分利用的闲置状态;二是作为管制者的政府和不同的权利拥有者,将会因各自不同的利益立场,在整合过程中为即将重新制定的专利法条文而争执不休,并可能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于第二种情形,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任何一项后续创新往往必须同时利用前面多种基础研究创新的成果,因此加强对上游基础研究创新专利成果的保护,在提高对上游创新者激励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对下游开发者的激励。原因是如果上游基础创新的专利成果形成了专利丛林,开发新产品的下游开发者必须要得到所有上游专利权人的许可,并支付高额的专利使用费,下游开发者的积极性将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甚至放弃开发,从而造成对上游专利创新成果利用不足和基础研究被闲置的反公地悲剧。这也是很多国家专利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分析专利丛林是如何引发反公地悲剧的,下面本文利用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和杨(Yong J. Yoon)于2000年在《对称的悲剧:公地与反公地》一文中运用的线性价格模型对第二种情形引发的反公地悲剧进行分析。
假设下游开发者在进行产品研发时需要得到上游专利权人A、B的许可,专利许可费按下游开发者研发后生产的单位产品数量计收,其中:
A的单位产品专利许可费为;B为。
则,下游开发者总共需要支付的单位产品的专利许可费。
由于对A、B专利总的需求量由下游开发者生产的产品数量决定,因此可用反需求函数表示为:。
于是有:

又由于A、B都不能通过控制产品数量而只能通过定价来最大化自己的专利租金收入,所以:
对于A,有:

求对的一阶导数,得:


则 (1)
对于B,同理有:
(2)
联立(1)(2)
解得
这样,下游开发者的单位产品专利使用费
A、B专利总的需求量
专利的总收入
如果有n个专利所有者对后续开发具有排他权,则第n个专利的单位产品许可费为,专利需求量为,专利的总收入为,依据上面的计算,可得:



从式中可以看出 ……(未完,全文共8822字,当前仅显示240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专利丛林引发的反公地悲剧及对专利政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