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论文:戈森“第一、第二定律”的重新认识

发表时间:2015/4/20 12:43:42

论文:戈森“第一、第二定律”的重新认识

[摘要]作为“边际革命”先驱者的戈森,不仅在人们熟知的效用理论,还在劳动、交换、租金等理论方面做出了颇有见地的贡献。戈森的效用理论的_并不是“第一、第二定理”,而是可以被称作“效用-时间”函数的框架。并且正是由于这一框架的缺陷,使得他的大部分贡献被排除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外。
[关键词]戈森; 第一定律; 第二定律; 边际效用; 新古典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As the pioneer of “utility revolution”, Gossen made insigh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in the well-known utility theory, but also in the field of labor, e*change, rent and so on. The core of Gossen’s thought should be the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6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从这本书寻找他对经济学的理解。《规律与准则的发展》的四篇可以被均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在前两篇中,戈森使用演绎的方式,从个人主观效用的获得出发,通过不断地引入假设,得出一个能涉及当时相当多的概念的经济学体系出来。而在后两篇,则更像是戈森对经济现象的杂论。这些议论有些使用了前两篇的结论,有的毫无涉及,有的更是另起炉灶重新开创了一个模型。虽然议论的题目被分成了全体人们的福利和政策建议两个篇,但并没有一条逻辑线索把这两篇的各章贯穿起来。

《规律与准则的发展》的逻辑起点,看起来好像是第一章中对享用的讨论,其实经过认真分析,应该是戈森在第三章中对绝对价值的批判。戈森的第三章篇幅短小,与第二、第四章的关联度不大,是戈森对第一、第二章论述的一个必要的补述。戈森在这章中提出了所谓的“绝对价值”是不存在的,价值完全是人主观赋予给物品的。对绝对价值的批判,宣誓了他的思想与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明显分歧。而这个宣誓对于享用(也就是效用)的论述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正式因为没有了绝对价值,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才不用考察物品背后的生产历史渊源,他的研究可以直接从研究人的享用的特性开始了。另一方面,对绝对价值的抛弃使得每个物品在不同人的意识产生了不同的价值,戈森在第一章中比较同一物品给不同人带来的享用才有意义。
采用主观价值,是戈森区别于传统政治经济学而与杰文斯、瓦尔拉和门格尔归为原新古典主义[在经济思想史的教材中,习惯用“边际革命”来称呼在马歇尔之前为建立新古典经济学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们,其原因是他们在经济分析的时候都使用了“边际”的手法。但经过认真考察,这种命名只是抓住了新古典经济学建立过程中的表面现象,而新古典经济学建立时的更复杂的、实质性的问题并没有表现出来。本文采用R. B. Ekelund Jr.的“原新古典”的称谓,来统称这一阶段的经济学家们。]者的重要标志。但戈森与他们的主观价值又有所不同,戈森的效用论中,始终抓住的是人们一个个主观判断,对于带来主观判断的物品到底是什么,戈森并做太多的区别。在他的理论中并不分析商品如何给人带来效用,他看到的商品,只是对个别的人展现出来的主观效用(而不是对于一个_的主观效用)。戈森在《规律与准则的发展》的第一章,建立了“效用-时间”的分析框架。所谓的效用,是按照时间分布的瞬时效用。戈森把不同的物品按照初始效用的大小依次排列,逐次享用,从效用的线性假定逐渐得到了一条凹的总效用函数。这一条向下倾斜的凹的函数,是戈森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戈森不仅对于独立于人的物品采用主观的依时间分析,还将这种分析推广到了人自身能提供的物品——劳动中去。与其他物品一样,戈森也认为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初始时少量的劳动能够使人们感到快乐,随着劳动量的增多,它所给人带来的效用逐渐变成的负值。值得注意的是,戈森将劳动带来的效用随时间分布的图翻转画在了其他物品(这里应该说是伴随劳动产生的物品)产生的效用-时间分别图的对称的位置:

劳动与其他物品随时间分布图[见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5页,图2.2。]
如图,ab所在的横轴表示时间,cb、gf分别表示其他物品和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注意劳动的效用是对称于其他物品的效用摆放的。戈森之所以采用对称的摆放方式,是因为他注意到了这种方式可以简单说明劳动停止的条件,即其他物品的正效用=劳动带来的负效用,也就是图中标注的ed段。于是,由于有了劳动条件的加入,戈森说明了人们享用的时间从ab段缩为ad段。
戈森的主观价值论造成的结果,是把个人的主观感受置于社会认同之前。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戈森在《规律与准则的发展》的第一篇中并没有涉及到社会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在第二篇中从“交换”这个现象的分析中自然地引入的。自己拥有的和可能得到的两种物品对一个人都会产生主观价值,个人在交换物品的时候,会损失原有物品的一部分的主观价值,而得到另一种物品的主观价值,画图表示为:

图中,cd表示新得到的物品对于个人的主观价值,df则表示个人会损失的原来的物品主观价值。如果只由这个人来决定交换的停止时刻,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e点。但是,由于交换双方对于处于交换的物品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相同,e点并不一定是交换的另一方愿意停止的时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交换中受益的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补偿,协调共同的停止时刻。对于这个时刻究竟该如何计算,戈森并没有说明,他只是再次运用了“边际”原则:“即一方从另一方获得的最后一个原 ……(未完,全文共10228字,当前仅显示243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戈森“第一、第二定律”的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