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妇联/三八妇女节专题/>>正文

论文:退出壁垒、家庭公共产品与离婚行为

发表时间:2015/5/21 17:56:44
目录/提纲:……
一、文献综述
二、离婚成本函数与离婚行为的理论模型
三、中国离婚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的统计描述
(一)中国离婚状况的统计描述
(二)中国离婚率区域差距的统计描述
3、对计量分析过程的一些说明
五、结论及问题
……
论文:退出壁垒、家庭公共产品与离婚行为
----对中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在对以往离婚问题研究思路进行归纳之后,认为这一问题有两条研究路径,分别是家庭财产分割和家庭内部分工。在本文中,将家庭财产分割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扩展,纳入退出壁垒因素中;将家庭内部分工的结果以家庭公共品产出来说明。文中综合考虑这两大因素的作用,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了离婚成本函数的两个方面,而退出壁垒是离婚的直接成本,家庭公共品产出是离婚的机会成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各地区离婚率的差异作了相关的解释。
关键词:退出壁垒 家庭公共产品 离婚率


Barriers to E*it, Public Goods of Family and Behavior of Divorce
—— A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China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ivorce rate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vorce issue in the past carried out research into thinking, there are two paths on this issue, namely the family division of property and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family. In this paper, the family division of property covered by the content of e*pansion into the e*it barriers factors; will be the result of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family hous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26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益。另外,贝克尔也提到了男女分工对离婚的影响,主要是女性劳动效率的提高,使得在家庭分工中,女性继续从事家务劳动的比较优势降低,家庭分工的效率下降,进而对家庭福利的评价降低,增加了离婚的可能性。
贝克尔是新家庭经济学的开创者,受他的启发,后来的学者对离婚问题的研究沿着共同财产分割和家庭内部分工两条思路展开。(1)共同财产分割方面。从离婚时的成本解释离婚行为,婚姻中的财产比较特殊,特别是有孩子存在时,这种“分割”成本更大,离婚的可能性降低了。古德(1963),桑达斯和汤姆森(1979)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是不论是在富国还是在穷国,当一对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年龄尚小时,离婚的可能性大大减小。(2)家庭内部分工方面。以家庭分工提高福利为_思想,建立起来的家庭内部决策的正式模型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共同偏好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非合作博弈模型(Pollak,1994)。共同偏好模型将单一决策者的假定扩展到已婚夫妇,但仍保留了单一的家庭效用函数形式。共同偏好模型得出的结论是,最优时间配置要求个人在家务劳动和市场劳动的边际产出相等。合作博弈模型与非合作博弈模型都是将家庭内部决策视为求夫妻双方的博弈均衡的结果。合作博弈模型又可分为“离婚威胁”模型和“分离半球”模型,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运用纳什议价理论得到对应于各自威胁点的纳什公理解,区别在于两者威胁点的含义和性质不同。合作博弈模型和非合作博弈模型都考虑了经济以外的许多因素,如家庭外部环境参数和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质,如何通过影响夫妻双方的谈判地位而影响各自的效用分配,从而最终影响到家庭内部的决策。
贝克尔在婚姻领域的经济学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对于其中的离婚问题,只是提供了几个思路,他在自己上表的文章和著作中,对于离婚更多的是引证了别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在模型化方面则显不足。后来建立起来的共同偏好模型、合作博弈模型以及非合作博弈模型对于结婚和离婚行为的解释更加令人信服,并且也更加符合经济学理论。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主要研究了如下视角:第一种视角是对中国离婚率的现状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离婚率变化的趋势与主要特点:叶文振、林擎国(1998)利用一些统计资料,对当代中国离婚的总态势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描述。作者在对中国离婚率高增长的解释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因素上的,如择偶观等。而对经济因素在这中间起的作用涉及不多。他提出要分析离婚率的增长,必须特别观注高离婚风险人口_。他对中国离婚状况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要有六个方面:(1)离婚现象发展不平稳,有增也有落;(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仍处在一个离婚水平较低的社会;(3)离婚人口的绝对规模庞大;(4)离婚率的城乡差距大;(5)离婚者的再婚率高;(6)离婚率的增长趋势明显。这些总结虽然很简单,但是这些特点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对后来的研究启发很大。付红梅(2008)根据有关离婚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指出转型期中国离婚呈现出以下态势和特点:(1)离婚率持续稳步上升。离结婚比越来越大;(2)与世界各国离婚水平相比,我国离婚人口绝对数很庞大,但仍然是一个离婚水平较低的社会;(3)离婚率及其增长情况城乡分布不平衡,城市要高于农村;(4)在离婚中女性提出离婚的居多,其中以知识女性为最;(5)协议离婚数逐年增多.离婚更加有序和理性;(6)离婚者再婚率较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农村女性高于城市。其对离婚率趋势与特点的判断,较以前的研究最重要之处在于他注意到了在离婚方式上,协议离婚的比较越来越大。
第二种视角是对离婚率变化原因的分析:刘蕾从女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离婚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她指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的离婚行为中,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占到了70%,因此,从女性的视角研究离婚率的上升更有针对性。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点:(1)中国女性已经部分实现了经济上与心理上的独立;(2)现代女性更主重婚姻中情感的交流,而现实的婚姻状况与理想的婚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导致离婚率上升的一个潜在因素;(3)女性的职业化加大了离婚的可能性。汪国华(2006)从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角度来解释了离婚率的升高。他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得不同_出现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流动。随着流动性的增强,流动者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并且他们与这些复杂化的人际关系变得日趋陌生化,整个过程是一个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陌生人社会中社会约束力明显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曾经可以成为诱发离婚、但能够忍受的因素在陌生人社会中都有可能引发离婚。
第三种视角研究中国离婚率的时间和地区差距,并且运用计量手段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力进行定量分析:徐安琪、叶文振(2002)对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提出包括社会聚合力和家庭结构等五个变量在内的解释我国离婚率地区差异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也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作者在这里也考虑到了子女的因素,这与本文考虑的因素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本文只是将子女因素看作是退出壁垒的一个代表性因素。计量结果表明,徐安琪等的研究很好的解释了离婚率的地区差异。他们在研究中实际上用到了城镇人口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利用外资金额、居民消费水平、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重、人口流动系数、家庭户均人口数、人口出生率、15-64岁妇女人均存活子女数和总负担系数,一共11个变量来解释地区间离婚率的差异。作者用因子分析法有效的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其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妇女劳动参与率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并没进行分析,而引入了人均利用外资金额等与离婚现象从逻辑上关系不大的因素。刘嘉殷(2000)分析认为影响离婚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人们的经济状况、选择配偶的_度和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关于这三个因素,作者找到三个统计变量来反映这些因素,分别是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平均流动次数(_客运人数/_人口数)、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他用1985年至1998年的_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了一个R2值很高的方程(R2=0.96)。虽然方程的拟合很好,但是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平均流动次数、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多重共线性,作者只是用了简单的多元回归方程,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二、离婚成本函数与离婚行为的理论模型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更多的关注的是婚姻问题,而离婚行为只是婚姻理论中的一部分 ……(未完,全文共14961字,当前仅显示355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退出壁垒、家庭公共产品与离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