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宣传讲话/思想汇报/解放思想/工商/>>正文

论文:儒家思想与消费不足

发表时间:2015/6/1 21:23:29

投稿领域:行为经济学
论文:儒家思想与消费不足
——兼论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边界拓展与技术创新

摘要:儒家思想中的节俭传统形成对消费的抑制,成为中国持续“低消费、高储蓄”的主要内因。本文采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模型,以“过度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及相应的参数设定对儒家思想进行技术表达,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消费者即使能制定长期理性的消费计划,但在实际消费执行时却仍然会一再出现拖延,以此可逻辑地解构儒家思想影响下居民消费不足的形成机制,纠正东西方消费文化研究上的失衡。在实践层面上,双曲线贴现模型独特的消费锁定技术可有效矫正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消费行为偏差,促成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边界拓展和技术创新,取得治本效果。
关键词:儒家思想 过度自我控制 双曲线贴现 扩大内需 行为经济学
Confucianism and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The boundary e*plor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China’s policy of enlarging internal demand
Abstract: The frugality tradition in Confucianism restrains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becomes the main reason of China’s puzzle of “low consumption rate and high depositing rate ”. This paper adopts the 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l in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confirms the e*istence of a cogni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23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治本效果。
关键词:儒家思想 过度自我控制 双曲线贴现 扩大内需 行为经济学

一、引言

愈演愈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扩大内需政策会产生两个相互矛盾的影响:1)中国长期坚持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政策的战略价值再次凸显出来;2)西方过度消费文化受到质疑,向亚洲消费价值观回归的呼声高涨。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中国政府试图借鉴欧美刺激消费的经验,扩大内需,实施消费导向型战略。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又需要避开过度消费陷阱,维护谨慎消费的价值观。如何保持这两者的平衡?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对儒家思想消费文化的认识。儒家消费文化与欧美过度消费文化绝然对立,是亚洲消费价值观的_组成部分,同时儒家思想对消费的抑制又成为扩大内需政策要纠正的重点。因此只有理清儒家思想对居民消费作用的机制,才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回归理性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主流的经济学分析将中国内需不振的原因主要归结为_转轨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水平不足。龙志和、周浩明(2000)、罗楚亮(2004)、齐天翔(2000)认为_转轨期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经济不确定性增强而导致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过度;林毅夫(2004)强调中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过慢是社会消费不足的主因。相应的对策是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毫无疑问,收入和不确定性确实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大都属于消费的外部约束条件,仅凭这些因素很难全面解释居民的消费行为,比如说这些主流分析难以解释为什么收入水平与社会保障体系状况好于中国的日本、新加坡也存在高储蓄率问题(NG,2000)。由此看来东亚国家普遍的低消费现象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在实践中,增加收入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由于作用缓慢,也难以满足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迫切性要求。因此中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战略虽然已经提出多年,成效却难让人满意。只有补充对那些遗漏因素的分析,才能拓宽政策空间提升政策效果。
儒家思想保守的消费文化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共识,构成中国内需不振的一个主要内因,却一直未能进入扩大内需研究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消费抑制作用的形成机制仍然是一个黑箱,只有一些经验的、定性的描述(NG,2000;刘静,2005),无法提升为规范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的林毅夫(2003)、邹恒甫(1993、1994、1995、1998、2008)、吴建华(2004)、贺圣达(2000);日本的小林多加士(1997)、森岛通夫(2000);韩国的宋丙洛(1994);美国的彼得·伯格(1984)、杜维明(2002)、成中英(2001);台湾地区的萧新煌(1993)、金耀基(1989)等东西方学者都讨论了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经济增长奇迹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儒家的节俭、重视教育、服从权威等传统为东亚国家积累了重要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制度资本。邹恒甫的系列研究将儒家思想与资本主义精神相等同,称之为儒教资本主义精神,并在规范的经济增长模型里分析了这类资本主义精神在促进资本积累、拓宽一国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作用。这些讨论虽然凸显出儒家思想的巨大作用,但它们都将节俭导致的高储蓄、低消费视为不证自明的前提,没有具体剖析儒家思想抑制消费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在理论层面上儒家消费文化的经济学研究无论国内国外都长期被边缘化;在实践层面上,由于忽略与消费者认知态度等内因条件相结合,中国许多扩大内需的措施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
本文试图采用新兴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对儒家思想的消费影响进行诠释,以求补足内因分析,对中国居民消费问题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和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本文认为当前经济学分析对儒家思想议题的缺位原因主要在于,道德文化主要对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发生作用(Becker & Mulligan,1997),与国内主流的风险偏好分析传统不合;同时道德文化对时间偏好的影响呈非线性特征,以固定时间偏好率为前提的新古典时间偏好理论及其指数贴现模型难担大任。本文将选用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及相应的双曲线贴现模型,该模型在剖析欧美消费者过度消费异常行为方面已颇有成绩,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储蓄不足、上瘾品消费过度、投资拖延和信息忽略等广泛的议题(Frederick, Loewenstein & O’Donoghue,2002)。鉴于欧美消费文化与儒家消费文化的同质性,将该模型应用于儒家思想分析具有逻辑上的可行性。该模型认为行为主体存在“自我控制”认知偏差,时间偏好率并非常数,短期与长期可能不一致。在这种非线性的时间偏好率结构下,即使外部条件不变,消费者也可能会内生地放弃执行原有消费计划,跨期消费的这种时间不一致的动态特征恰恰为以往的扩大内需及儒家思想的研究所忽略。
本文对儒家思想消费影响的建模表明,儒家节俭思想长期影响下,消费者表现出对消费的过度节制,会形成“过度自我控制”认知偏差,导致其时间偏好率呈现短期低、长期高的结构特征。消费者可以在即期的成本收益约束条件下制定理性的最优长期消费计划,但随着时期推进,消费者时间偏好率发生改变,成本收益约束条件发生扭曲,因此即使外部条件不变,消费计划也不再最优,从而形成消费拖延和消费不足。因此扩大内需政策必须在改善外部消费条件的同时,还要针对消费者消费认知心理进行政策设计,才能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利用行为经济学双曲线贴现分析技术对儒家思想消费文化进行规范分析,解构儒家思想影响下居民消费不足的形成机理及其跨期动态时间不一致特征。这既拓展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应用领域,也有助于从内因角度补充理解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纠正东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不平衡。同时,双曲线贴现模型内生的消费锁定技术,能够有效地纠正由于认知偏差所造成的持续消费行为偏差,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可在实践层面上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跳出单纯成本收益分析窠臼、实现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是:儒家思想会使消费者形成什么样的消费认知态度?这种认知态度如何影响消费者对跨期消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消费者短期的消费认知偏差如何导致长期的持续的消费异常?针对这种由于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等软性因素导致的消费偏差,政府有无必要进行干预;在传统财政干预政策效果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扩大内需的政策边界拓展和相应的技术创新?
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创造性奢侈品领域[ 奢侈品可分为创造性奢侈品和浪费性奢侈品(拉茨勒,2003)。前者指可以推动技术 ……(未完,全文共19280字,当前仅显示346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儒家思想与消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