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经贸/县域/>>正文

论文:基于分工和交易效率视角的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成因

发表时间:2015/6/2 18:18:02
目录/提纲:……
一、引言
二、区域差距成因研究综述
三、区域差距的成因:基于分工和交易效率的视角
(一)分工程度差异是我国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
(二)交易效率的差异是我国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
四、对2000至2007年中国跨省数据的初步检验
(一)指标度量与数据的来源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解释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
论文:基于分工和交易效率视角的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成因:2000-2007年省际数据的检验

【摘要】我国区域差距的成因一直是近些年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分工程度和交易效率的差异是形成区域差距的基本原因。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区域,应尽快改善本区域的交易环境,促进专业化分工水平和总合生产力的提高,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关键字】分工 交易效率 区域差距 新兴古典经济学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Transaction Efficiency:
verification on 2000-2007 Inter-provincial Data

Abstract:The causes of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y have been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paper, re-e*amine this issue in the framework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to find that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gree of division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between different areas. For centr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12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Chen 和Belton·M·Fleisher (1996) 采用Solow增长模型研究得出,中国1978~1993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的主要是物质资本的分享、就业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区位条件。宋学明(1996)认为国家政策不同,导致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和知识积累的差别,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的原因。魏后凯和刘楷(1997)认为,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是地理区位的影响、资金投入的增长、产业结构效应、投入产出效果因素、地区发展战略的取向和政府政策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林毅夫、蔡昉(1998)认为中国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利用市场和发展机会的差距上。蔡昉、都阳(2000)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初始的地区发展的巨大差距,而随着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开放度等拉大这种差距。Masahisa Fujita 和Dapeng Hu (2001) 从区域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_化等方面揭示了差异变化的原因。Sylvie等(2002) 认为,地理优势和优惠政策对中国沿海经济的增长都有影响,但是地理因素的影响比政策影响来得持久,户籍制度、贸易保护和银行的贷款政策也会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Bao等(2003) 认为,中国沿海地区在自身地理优势、低运输成本以及外资和劳动力的流入是其保持其与内地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原因。陈秀山、徐瑛(2004)认为影响区域差距的四因素分别是:投入要素的量和质、要素配置效率、要素使用效率、空间格局变动。另外,区域差距的影响因素则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在不同时期主要影响因素并不相同;许召元、李善同(2006)得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同时分析表明有些因素促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展,如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差别、受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等。
而诸多研究我国区域差距的是从某一角度来解释,其中从产业结构、FDI、人口迁移、城市化、教育水平、资本流动、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维度来研究我国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这一问题。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Cheng(1996) 认为,粮食收入是中国农民的主要收入,但是粮食收入不是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Shen (1998) 、Tsui (1998) 沿袭Cheng的研究提出,中国乡镇企业的空间发展和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林毅夫、蔡昉和李周(1998) 从人均GDP 和人均收入来考察中国经济转型时期(1978~1995年)的地区差距变化,他们按照产业对人均GDP进行分解,发现第二产业是总体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范剑勇和朱国林(2002) 将地区差异演变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及其空间分布差异通过基尼系数结构分解法联系起来,认为改革以来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从FDI角度分析,魏后凯(2002)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在1985—1999年间,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 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的差异引起的。万广华和陆铭等(2005)估计了一个包含贸易和FDI 变量的收入决定函数, 然后运用最新发展起来的Shapley value分解法衡量了全球化和其他变量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化对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贡献显著为正,并且随着时间而加强;从人口分布及迁移角度,李国平和范红忠(2003) 认为,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的原因。Bjorn 等(2001) 认为,城市发展的空间和市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口的迁移是导致中国城市间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从受教育程度角度的分析,郭玉清、杨栋(2007) 从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落后地区的低人力资本禀赋难以同本地创新形成良性互动,是导致其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不快的原因,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资本流动角度的分析,郭金龙和王宏伟(2003) 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原因归结为资本流动,他们认为,政府政策导向引起的资本流动对改变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作用明显,并建议在中国目前资源有限和存在地方利益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在协调地区资本流动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采取兼顾均等的金融和财政调节政策。温祥静(2007) 认为,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呈现循环关系的。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所引起的资本向东部流动,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从经济政策角度的分析,最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是Aguighier (1988) 和Yang (1990),他们分析了中国地区发展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中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政策加大了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异。Shujie Ya 和Zongyi Zhang(2001) 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不均衡的发展政策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樊纲(2006) 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距与政府公共政策有关。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通过各种视角对我国区域差距进行了解释。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思想,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区域问题进行了思考的并不多。而现存的文献只有赵亚明(2005,2007)等少数人曾从这个新兴古典分工的角度来解释区域差距,所以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来分析我国区域差距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三、区域差距的成因:基于分工和交易效率的视角
(一)分工程度差异是我国区域差距形成的原因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劳动分工。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 ……(未完,全文共17504字,当前仅显示314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基于分工和交易效率视角的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