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经贸/商业/科学发展/>>正文

论文:分工与专业化: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

发表时间:2015/6/8 12:40:04

论文:分工与专业化: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
——基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研究

摘要:本文在梳理古典、新古典和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命题并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进行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论证“工业化-服务业兴起-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微观机制;并以中国服务贸易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命题和结论:分工的演进将使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表现为工业化以及服务业的兴起,随后在空间地理上国家间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最后,文章针对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和进行灰色预测分析。
关键词:分工演进;综合比较优势;服务贸易;GM(1,1)模型

一 、导 言
国际贸易理论和分工专业化理论,都经历了从古典到新古典,再到新兴古典的演变,而把两者相结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古典分工和贸易理论,而在新古典理论中,分工与专业化完全由于马歇尔的边际分析被边缘化和淡化,直到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理论的兴起,尤其是超边际分析工具,才重新糅合分工和贸易理论并形成完整的新兴古典分工和贸易理论体系。在古典和新兴古典理论那里,分工和专业化被看做是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发生、发展的原因,而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那里,分工和专业化只是外生的,只是经济增长和贸易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服务本身的特点及服务贸易的复杂多样性使得目前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研究不够系统和完善,如何更深入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的巨大逆差现状,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扩大服务贸易福利,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另一重要引擎,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世界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全球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中,服务贸易的发达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也标志着一个国家贸易增长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分析分工演进对于工业化、服务业兴起及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研究和讨论不断深入,但学者的共同观点都是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贸易是新形势下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必然抉择,在新时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基于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本文试图从专业化分工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53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密的分工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加一般性,人们将迪克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称之为“新贸易理论”,它很好解释了林达贸易模式,但D-S模型阐述的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的冲突解释能力很弱,它不能内生的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变[ 按照D-S模型,人们一开始不直接选择有好处的国际贸易而偏向国内贸易,其原因归结为“某种障碍”,使得国际_贸易无法进行,被迫拒绝国际贸易,但模型中没有此变量或参数,斯迈思(1994)称D-S模型为“外生贸易模型”。];克鲁格曼等人正是看到D-S模型解释贸易现象的潜力将其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成功解释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先天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强调由于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即所谓的“内生比较优势论”以及后来发展为战略性贸易理论,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可能既不完全是比较利益,也不完全是规模经济,而是此两种因素的综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兴起,通过不同于马歇尔边际分析方法,运用线性规划理论的超边际分析,成功解决了角点解问题,并建立了内生贸易模型,该学派认为每个人的天生条件可能相同,人们之间不一定有与生俱来的差别,即可能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人们喜好多样化消费,专业化生产能带来高效率,但却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产生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然而,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解决。而贸易又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贸易不能产生,在多样化需要的强制下,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这时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贸易便产生了。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进而国际贸易。该理论为国际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内核,通过努力把外生比较利益的因素引入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结合在一起,把它们都统一在了新兴古典的贸易理论框架之内,斯密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论述被杨小凯等经济学家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得到发展。
学者向国成(2004)认为从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发生了三大转变:(1)由注重外生比较优势向外生与内生比较优势并重转变;(2)由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技术、禀赋、交易效率)综合比较优势转变;(3)由国内、国际贸易理论分离向国内、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转变。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称为“综合比较优势理论”。

2.分工理论的演进:从“斯密起点”经“杨格定理”到“新兴古典的复兴”
专业化分工研究起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斯密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但进一步的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既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其结果。
关注资源配置问题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专业化分工研究的偏离。新古典经济学关注资源配置问题中的价格理论,或许是马歇尔没有找到解决 “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问题的数学工具,马歇尔把全社会的人分成纯消费和纯生产者两部分, 用边际分析方法、效用函数和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来描述“市场竞争”。但是其生产函数只反映了各种投入产出的关系, 而未反映专业化水平、组织结构、递增报酬等。
阐述递增报酬的杨格定理是专业化分工理论的一个回归。杨格在其经典论文《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中重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重新阐发了斯密关于分工与市场规模的思想。其主要内容被后人概括为“杨格定理”:有保证的收益递增依赖于渐进的劳动分工[ 规模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才能出现,规模经济可能伴随在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之中,却不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源。分工的发展会带来经济中的递增报酬正是源于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之间的正反馈效应,或者说分工的网络效果。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才是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作用,彼此增进;需求和供给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侧面[ 针对马歇尔就纯粹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绝对分离的论点,杨格强调了分工中所有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称地位,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由其供给决定的,扬格称之为“倒数需求律”。]。他从斯密定理出发,指出了一个不同于马歇尔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思想的方向,即强调专业化经济和劳动分工才是经济进步的最重要源泉。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是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复兴。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以专业化与分工为基础,引进外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市场组织与层系等参数, 使得贸易在经济中的产生内生化,并由此形式化了贸易的发展历程,为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基础。当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极低时,当交易效率极低(交易费用极高),人们只能选择自给自足,不需要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随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局部分工),交易效率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形成;最后到完全分工时,交易效率极高,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形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提供一个统一内核,它们都是折中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水平高的原因。于发达国家的交易效率比发展中国家高,提高了分工水平,增加了商品种类数,扩大了市场容量,使得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更为有利可图。至此,关于经济增长和贸易理论的解释又回到古典的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综上,纵观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几乎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之争实际上是生产模式的效率之争,而生产模式的效率之争最终还是通过分工水平的差异表现出来。

3.服务贸易理论的发展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表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变化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首先从农业同工业转移,并进一步问服务业过渡。富克斯(1968)首次提出“服务经济社会”概念以来,无论是对服务经济的实证研究还是统计分析,都验证了这一所有国家在经济进步中表现出的一般性规律。Bell(1973)描述了“后工业化社会”是以知识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服务业必将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的规律。随着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随之是服务贸易的发展。
关于国际服务贸易产生原因,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将传统商品贸易埋论加以扩展,使之适用于对服务贸易的解释。但是由于服务贸易实践与商品贸易理论申很多前提假设显著相异,因此,需要对传统商品贸易埋论不断修正。Hindley&Smith(1984)指出,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比较服务生产优劣势的方法,可用于解释世界各国在不同服务行业的分工类型。Deardorf(1985)从比较优势说用于服务贸易的局限性人手,在标准的H-O模型框架下放松假设,允许要素在国家间流动并可以从国外购买要素服务,成功地解释了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原则。Tucker&Sundberg(1988)主张为了克服比较优势说分析服务贸易的缺陷,需要更多地关注相关的市场结构和需求特征,认为规模经济和与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相联系的产品差异,可以更好地解释增长迅速的产业内贸易,这种状况在服务贸易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Jones&Kierzkowski(1990)的服务链理论,运用 “服务链”概念来探讨规模经济条件下服务贸易的作用,“服务链”的存在可以促使生产国际化,从而使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促进发展。Markusen(1989)的服务部门内部积聚理论探讨了规模经济的作用,指出首先进人服务产业的厂商由于成本较低,可以阻止新进入者,导致一国福利水平下降,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生产者补贴以提高福利。另外,政府允许生产性服务等特殊中间投人_贸易优于最终产品的贸易,中间投人生产性服务产品的贸易可以促迸贸易双方福利的增长,并且更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中间产品净出口国的福利增长已。
从上述传统国际服务贸易基础理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对于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 ……(未完,全文共24031字,当前仅显示432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分工与专业化: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