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金融/调研报告/>>正文

论文: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失调问题的重新研究

发表时间:2015/6/14 11:16:34
目录/提纲:……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择
(一)结构突变检验理论模型
(二)Bai-Perron结构突变模型(假设存在k个结构突变点)
(三)Bai-Perron结构突变理论统计量
(四)Bai-Perron结构突变检验步骤总结
(二)行为均衡汇率法及其变量选择
四、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二)实际有效汇率结构突变检验
(三)不考虑结构突变协整分析
(四)考虑结构突变协整分析
五、基于结构突变检验的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与汇率失调问题的重新测算
六、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存在的问题
……
论文: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失调问题的重新研究
——基于结构突变的视角

摘要:尽管一系列宏观经济冲击、_改革和政策调整,特别是2005年7月开始的“汇改”。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数据生成过程(DGP)很可能会发生结构性突变,但至今为止,绝大部分均衡实际汇率及其失调问题研究均没有考虑到结构突变的问题,极少数注意到了结构突变问题的研究也大多主观设定结构突变点。有鉴于此,本文应用Bai-Perron提出的内生多结构突变点检验方法,针对2000.01-2008.02的月度数据重新对均衡实际汇率及其失调问题进行了估计,实证结果显示:1.样本期间的人民币汇率的确发生了结构突变,但仍为单位根过程,进一步地对比研究更发现,在不考虑实际有效汇率结构突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开放度以及贸易条件与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在考虑结构突变时贸易条件变量则并不影响均衡汇率;2.外汇储备不论是在考虑结构突变还是未考虑结构突变情况下,统计上均不显著,均不能影响均衡汇率;3.分别估计出不考虑结构突变和考虑结构突变情况下的均衡汇率,得出考虑结构突变情况下估计出来的均衡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动态变化更加接近,误差更小;4.始自2005年7月开始的汇率制度改革引起的汇率持续上升,导致2007年开始出现汇率高估趋势,这说明汇率不能盲目的持续上升,应适当加以控制。
关键词:均衡实际汇率;实际有效汇率;结构突变;汇率失调

Abstrac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 affection caused by macro economy, structural reform, adjustment of policy, and especially the e*change rate reform started in July 2005 makes it possible that the DGP of RMB e*change rate will take structural changes. But up to now,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on equilibrium real e*change rate and its misalignment is carried out disregarding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583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e July 2005 with the continuously going up of the e*change rate results in the trend of high estimation of e*change rate that stated from 2007 which e*plains the reason why e*change rate cannot be kept on a rise but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regulated.
Key word:Equilibrium Real E*change Rate;Real Effective E*change Rate;Structural Change;E*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一、引 言
近年来,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其失调问题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文献,但至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尚没有从结构突变的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事实上,一系列宏观经济冲击、_改革和政策调整,特别是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的“汇改”以来,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数据生成过程(DGP)很可能会发生结构性突变。有鉴于此,本文应用Bai-Perron(1998,2003)提出的多结构突变检验方法,重新对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估计,力图在考虑到实际有效汇率在样本期间内发生结构突变的情况下,均衡实际汇率大小是否会发生改变?失调程度是否因此也发生了改变?汇率制度的改革所引致的结构突变是否会缓解汇率失调问题?或者是否引起了新的问题?
由于本文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的改变,其目的是希望探讨在其结构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使得结构突变检验由外生化转变为内生化(Bai-Perron多结构突变检验),克服以往主观设定结构突变点位置的缺陷;除此之外,本文还希望进一步地探讨能否应用变结构协整方法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模型来分析其失调情况,更具体的研究目标则是希望探明,是否由于结构突变的存在,某些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能会消失,而某些变量之间则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长期均衡关系。
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评述人民币均衡汇率估计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Bai-Perron(1998,2003)多结构突变检验理论模型以及人民币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第四部分阐述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并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多结构突变检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失调程度的重新测算;第六部分为结论、对策建议以及研究的不足。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测算,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特别是自东亚货币危机以来,如张晓朴(1999)、Zhang(2001)、林伯强(2002)和张斌(2003)等。zhang(2001)、林伯强(2002)使用的是年度数据,为了增加样本的长度,他们采用了1990以前的数据,甚至把样本的起点提前到上世纪50年代,从而样本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汇率_,而1980年以前的价格(包括名义汇率)在本质上只是政府计划的一个工具,并不真正反映市场供求,所以,对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其可信度值得商榷。此外,张晓朴(1999)、zhang(2001)和林伯强(2002)所使用的数据是2000年以前的,这样,他们的研究结果只能提供东亚货币危机期间人民币是否高估的信息,而对近10年来人民币是否低估的情况特别是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均衡汇率失调状况不能给出回答。除此之外,现有文献对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调的情况及其背后的经济原因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如Zhang(2001)实际上只讨论了人民币汇率当前失调的情况。而在数据方面,上述绝大多数数据均是年度或者至多是季度数据,数据的频率和程度均值得进一步的拓展。
极少数研究也注意到了汇率的结构突变问题,譬如,王少平和李子奈(2003)考虑人民币汇率数据生成过程是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还是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运用主观设定结构突变点和CU SUM SQ方法对中国汇率的结构突变进行了研究,得到中国的汇率数据生成过程是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类似的,刘传哲和王春平(2007)同样也在主观设定1988年和1993年为两个结构断点的基础上,运用1982—2005的年度数据,采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研究,得到基本经济变量与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在2002年以后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王黎明、万里(2009)等也在主观设定1993年为结构突变点,运用1980—2007的年度数据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了研究,估计出了将1993年作为突变点和不考虑突变点情况下的均衡汇率模型,得到考虑主观设定结构突变点之后,基本经济变量的系数绝对值变大。
尽管王少平和李子奈(2003)、刘传哲和王春平(2007)、王黎明、万里(2009)等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和汇率制度改革会使汇率数据生成过程产生结构性突变,运用结构变点理论进行了研究,但是主观设定结构突变点位置会掩盖真实的汇率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当某些外界经济冲击和汇率改革较弱时,以致于汇率能够通过自我调整机制恢复,而不会发生结构性突变,若仍然主观设定结构突变点位置,将会得到不理想的结果。另一方面,王少平和李子奈(2003)、刘传哲和王春平(2007)、王黎明、万里(2009)等均采用年度数据进行研究,使得样本范围较小,得到的均衡汇率模型精确性下降。因此,王少平和李子奈(2003)、刘传哲和王春平(2007)、王黎明、万里(2009)等得到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据此,本文采用Bai-Perron(1998,2003)提出的多结构突变检验方法,将结构突变点位置检测内生化,并且运用2000.01—2008.02最新的月度数据,考虑实际有效汇率在所考虑样本期间内是否发生结构突变以及具体结构突变点位置,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运用变结构协整方法和行为均衡汇率方法建立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模型,重新估计出均衡实际汇率,并重新考察了人民币失调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择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计量方法方面的内生结构突变检验的Bai-Perron方法,其二则是测算均衡实际汇率和汇率失调程度所使用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及其变量设定问题。
(一)结构突变检验理论模型
1.结构突变理论发展简述
在大多数时间序列研究文献中,一般都是假定数据生成过程(DGP)没有发生结构突变。然而,由于剧烈的外生冲击(金融危机、汇率改革、政策性调整和制度变迁),可能导致DGP产生结构突变。Perron(1989)首先提出了结构突变的单位根问题,他运用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发现美国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大部分为结构突变的趋势稳定过程,这一结论与Nelson和Plosser(1982)的结论不同。在Nelson和Plosser认定的13个含单位根的宏观经济变量中,有10个为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由此,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和协整问题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后来,Zivot和Andrews(1992)通过内生化结构突变,又发现Perron的结论部分不准确,进一步,Garcia Perron(1996)研究动态时间序列中两个结构突变点的Sup wald统计量;Lumsdaine和Papell(1997)等人提出了两个结构断点检验的LP统计量。
Liu, Wu, Zidek(1997)提出了线性回归模型中的lwz统计量检测多个结构突变点,并研究了结构突变点估计的收敛率和修正的SBC信息准则判断结构突变点个数,他们的分析仅仅考虑了纯结构突变(所有的参数都发生突变)。进一步地,Bai-Perron(1998,2003)放松了Liu, Wu, Zidek(1997)中的假设,考虑更一般的(包括序列中存在相关性和异方差、滞后因变量、趋势回归元、误差项与回归元在每一部分(即每两个结构突变点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分布模型,更一般地,还考虑了偏结构突变(并不是所有参数都发生变化),考虑偏结构突变模型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了_度。Bai-Perron(1998,2003)不仅得到结构突变点的位置及个数,而且还得到结构突变点的置信区间。
(二)Bai-Perr ……(未完,全文共24717字,当前仅显示444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人民币均衡实际有效汇率及其失调问题的重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