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论文: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

发表时间:2015/6/22 15:08:16
目录/提纲:……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框架
(一)生产前沿和技术效率的确定方法
(二)本地化技术进步的刻画方法
(三)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四重分解方法
(四)基于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分析法
三、经验分析
(一)分析变量的选取
(二)样本空间和数据的选取
(三)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本地化技术进步
(四)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四、与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五、结语
……
论文: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验阐释

内容提要 本文在适宜技术理论框架下,运用基于跨期数据包络分析的经济增长核算法和基于“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差距分析法,对中国在1990~2004年间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原因进行了经验阐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省份经济增长中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化技术进步和技术无效率现象,而且省际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的差异一起主导了省际经济差距的扩大,省际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在这种差距扩大中也具有推动作用,而省际资本深化的差异却在其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后指出,为了促进中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落后地区不仅要加大要素投入力度,而且要兼顾适宜技术的选择和技术能力建设。
关键词 适宜技术理论 地区经济差距 技术效率 跨期数据包络分析 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

一、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最近20多年里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绩效,一些研究称之为“中国的奇迹”。与此同时,它的逐步彰显出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也已为人熟知,而且这一趋势尚没有表现出停止的迹象。那么,这种地区差距扩大究竟是什么因素所致?我们如何解释这种地区差距扩大?为了缩小这种地区差距扩大,各经济主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最近10多年来,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众多学者尝试解决的论题之一。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文献不可胜数,而且研究结论众说纷纭,这里仅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介绍。
以林毅夫及其合作者为代表的“发展战略说”(林毅夫,2002;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a;林毅夫等,2004;等等)认为,中国各地区在计划经济时代采用的违背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催生了一大批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在市场化改革后,中西部地区受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东部地区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下,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更符合资源禀赋结构的状态转变,从而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然而,张吉鹏和吴桂英(2004)指出,这一理论仅仅从发展战略这一视角是不能充分解释和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44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原因进行一个尝试性的经验探讨。文章的后续部分如下安排: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框架介绍,第三部分进行相应的经验分析;第四部分为本文与相关研究之间的对比分析;最后部分对全文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二、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从适宜技术理论出发,对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的背后原因进行一个尝试性的经验阐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对如下几个问题依次进行解答。本地化技术进步是否内在于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中是否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状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二者合在一起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否主导了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如果分析结果对上述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则意味着本文在适宜技术理论的框架下,对中国在此期间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笔者拟借助于跨期数据包络分析法(Inter-tempor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IDEA)和基于“反事实的”(Counterfactual)劳动生产率差距分析法来完成,下面分别对其中的具体研究思路进行简单介绍。
(一)生产前沿和技术效率的确定方法
生产前沿(Production Frontier,也称生产边界)是指,对应于一系列投入组合中的每一个投入组合,经济现实中都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产出,由这些最大产出构成的产出集就称为生产前沿。而技术效率表示在一定的投入组合下,实际产出与该投入组合下位于生产前沿上的潜在产出之间的比值(Farrell,1957)。显然,技术效率度量的是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体对能够获得的技术的利用程度,而生产前沿是由所有技术效率等于1的生产点构成的生产集。由此可以推论,如果现实中的生产技术对于所有经济体来说都是适宜的话,则它们的技术效率水平值都将等于1,从而它们都将处于生产前沿上。
目前,学术界对技术效率(或生产前沿)的确定主要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或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简称SFA)进行。这两种分析方法各有利弊,本文采用前者中的IDEA来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假定N个经济中都只有一种产出Y,两种投入K和L,分析期间的跨度为t(后同),则技术效率的测度可以用下述线性规划来求得,见式(1)。[]
(1)
其中,λ为大于0的权重参数,θ度量的是实际的产出水平与生产前沿上的潜在产出之间的距离值,其倒数度量的是技术效率。如果θ大于1的话,则表明经济体的生产活动处在无效率区域;如果θ等于1的话,则表明经济体的生产活动处在有效率的区域,也就是说它处在生产前沿上。当然,如果投入和技术并非同期的时候,θ还可能小于1。比如,当我们把当期的投入运用前期的生产技术来进行生产的时候,这种现象就可能发生,其原因在于技术发生了进步。
(二)本地化技术进步的刻画方法
本地化技术进步意味着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创新因源于特定的外部环境——要素禀赋结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变化、行为人所拥有的内部知识和可获得的外部知识的多寡,等等——而仅仅是争对于特定生产单位(或生产过程)而量身定做的,它(们)对于那些具有不同外部环境的生产单位(或生产过程)来说是不适宜的(杨文举,2006a;Los和Timmer,2005)。因此,特定的技术创新只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关联,从而它只是对那些在技术空间上相邻近的经济体具有有限的溢出效应,这与技术创新更偏好高端技术一起,将共同引起差异性的技术进步速率。如果用图来刻画这一情况的话,它就表现为不同生产点所对应的生产前沿向外扩张的幅度不同,而且那些资本强度(Capital Intensity,这里用资本—劳动比来表示)越高的生产点所对应的生产前沿的扩张幅度越大。显然,一旦生产前沿被刻画出来,我们就可以对比生产前沿在不同时期之间的变化来分析经济中是否存在着本地化技术进步现象。[]
为了直观地描绘出生产前沿的运动情况,我们需要先根据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运用IDEA来计算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潜在劳动生产率——对应着不同的技术前沿,然后比较不同资本强度在不同时期所对应的潜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如果就某一生产点而言,不同时期的生产前沿没有发生变化的话,我们就认为这个生产单位所用于生产活动的特定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发生进步,也就是说所有生产单位都没有就这种技术进行创新;如果就某一生产点而言,后期的生产前沿相对于前期的生产前沿出现了向外扩张的话,我们就认为这个生产单位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在分析期间内取得了进步,这种技术进步要么来源于这个生产单位的自主创新,要么来源于其它生产单位的创新(因为技术创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溢出效应)。显然,根据不同资本强度所对应的生产前沿的变化情况,我们就可以直观地对技术进步是否具有本地化特征做出判断。如果在不同时期,不同资本强度的生产技术所对应的生产前沿的向外扩张幅度并非等同,则意味着在此期间发生了本地化技术进步;反之,技术进步不具有本地化特征。
(三)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四重分解方法
迄今为止,有关经济增长核算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核算思路和近年来兴起的生产前沿思路两种。由于第二种思路将技术效率纳入了分析框架,这明显地优于第一种思路,本文拟采用这种思路来进行分析。[]这种思路结合IDEA和Malmquist TFP指数,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分解成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见式(2)。
(2)
其中,t和t+1分别代表时期;y代表劳动生产率,它等于产出Y与劳动力L之间的比率,从而等式左边的项表示在时期t和t+1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EC、TC、KC和HC分别代表在时期t和t+1之间,源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生产率变化;EC和TC的乘积为源于TFP的变化的劳动生产率变化;KC和HC的乘积为源于要素积累(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的劳动生产率变化。
显然,根据上述四重分解结果,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在经济差距演变中的贡献度大小来判断它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得出各个因子的贡献度呢?这就是笔者在接下来的部分所要介绍的内容。
(四)基于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分析法
从前述多重分解模型中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源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四个部分。将这个式子做一些变形,我们就可以得到式(3)。
(3)
其中,yt和y0分别表示t期和基期的劳动生产率;EC、TC、KC和HC分别表示在基期和t期之间源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致的累积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率。
从式(3)中很自然地可以想见,如果我们假定TC、KC和HC等于1的话,那么所得到的t期的劳动生产率就只受到了分析期间内的技术效率变化的影响,其它类推。通过这样的假定,我们就可以把源于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生产率从实际的劳动生产率中分离出来,并称它们为“反事实的劳动生产率”,计算方法分别见式(4)~(7)。为了综合分析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即TFP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变化的 ……(未完,全文共22602字,当前仅显示406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中国1990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