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农村/新农村/农业讲话/劳动保障/就业/>>正文

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与非农产业就业

发表时间:2015/8/2 18:57:16
目录/提纲:……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障碍分析
(一)劳动力本身的制约因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
2、素质相对较低
(二)经济发展结构方面的制约因素
(三)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
2、劳动力流动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劳务市场不够规范
二、当前中国农民非农就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不彻底性
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重要意义
(五)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就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
(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
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与非农产业就业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转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素质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加之户籍制度的存在以及劳务市场的不规范等问题,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带来了许多障碍。而非农产业就业能够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提供经济基础,从而也就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

China Rural Surplus Labour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of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Abstract: The transferr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ur to non-agriculture industries,cities and town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China has a large rural surpl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5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转移转化不仅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障碍分析
(一)劳动力本身的制约因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李忠峰.户籍改革坚冰初融 任重道远(政策看台),市场报,2007年4月6日第08版]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总数。
2、素质相对较低。一方面,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我国农村教育薄弱,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低3年。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另一方面,职业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出于弱势地位,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粗放的工作,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经济发展结构方面的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化的水平不高,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主要表现为:(1)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平衡,具有区域优势的地方特色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慢;(2)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布局较为分散,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3)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还不完善、不规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还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稳定;(4)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健全,多数产业化组织之间处于松散的衔接或者和农民是一种买断的关系,有些产业化中介组织形同虚设。
2、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就业形势严峻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农村推力巨大,而城市拉力却远远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大量释放富余人员,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1261万人减少到2005年6488万人,下降了42.4%,同一时期,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10万人,下降了71.5%[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和进城农民的务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产生“冲撞”,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
1、在以户籍制度为重要标志的城乡二元_下,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总量增长,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是阻碍劳动力迁移的制度三套车(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和户籍管理三位一体)留下的遗产[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_: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第.29页.]。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已经成为历史,但户籍制度的改革却刚刚起步,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现。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仍有10%的农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资7个月。另据农业部2005年快速调查,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可见,作为城市的弱势_,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劳动力流动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劳务市场不够规范。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状态。农民外出务工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据调查,88%的农民工是自发外出务工的,由组织外出的仅占12%。农民工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二、当前中国农民非农就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非农就业率不断上升,但非农就业水平总体较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总从业人员数持续上升,非农就业率不断上升。从表1我们得到,1990年至2005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8673.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0411.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87%,非农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20.65%增加到2005年的40.51%;农业从业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33336.4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29975.5万人,年均下降0.71%,农业 ……(未完,全文共10081字,当前仅显示239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与非农产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