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工业/企业讲话/文明/宣传讲话/环保/生态/和谐/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正文

扬州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和谐转向研究

发表时间:2016/1/31 11:30:56
目录/提纲:……
一、扬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条件
1、资源交通环境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先天优势
2、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人居条件不断改善正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二、扬州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三、扬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
扬州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和谐转向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正面临着资源匮乏之重前所未有、环境破坏之大前所未有、家园毁坏之广前所未有,环境灾难、健康损害、_事件、国际影响等社会问题影响_执政形象。面对当前的历史转变,_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一战略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有人认为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就要一定程度上停止经济发展,回归到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模式,也有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加强末端治理,全面清理环境污染的历史欠账,更多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唱主角,以生态文明创建为抓手带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投入,依靠行政手段开展节能减排考核等方式倒逼地方改变产业结构,但事实上这么多年的努力依然未能阻止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从国内的形势来看,生态文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大量落后的产能在过剩的状态下苦苦支撑,严重浪费了经济和社会资源,也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和社会行为的“生态向度”严重缺失,正在重走西方消费主义者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以及“先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我国远古的《道德经》中就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_理论也早有论述,生产要可持续进行,自然是其永远的基石,自然法则永远制约着生产的进行。作为汲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2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积2031.4平方公里,占扬州市全部面积的30.82%,是扬州工农业生产重要的自然资源。
扬州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和得天独厚的人文传统,素以人文荟萃著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清代扬州文化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形成特有的扬州文化。学术方面以扬州学派为,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绘画艺术方面,以“扬州八怪”等为代表的画家_影响深远;工艺美术方面,扬州漆器、玉器久负盛名,扬州剪纸、通草画是具有扬州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扬派盆景在国内独树一帜。饮食文化方面,维扬菜驰誉_。
2、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人居条件不断改善正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近年来,扬州市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在生态功能分区控制规划中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资源与环境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确定扬州市的生态主导功能区,将行政区域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如饮用水源、重要湿地等)、限制开发区(如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各有机食品种植基地等)、优化开发区(扬州城市中心区、中心镇、扬州经济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扬州高新区等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一般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四类主导功能区,合理确定保护土地面积,合理划定与布局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备用水源地。
严守生态红线。扬州市于2009年编制了《扬州市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设立71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2012年全市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0%。2013年江苏出台《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对原来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做了调整,划定生态红线_区,重新划定的扬州市生态红线_区面积为1325.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0.11%。2014年,扬州市政府先后出台《扬州市生态红线管理办法》、《扬州市生态红线补偿资金考核办法》等具体方案,对生态红线进行最严格的管护,确保生态红线面积不缩水,不发生破坏生态红线的违法事件。
建设生态廊道体系。根据扬州的自然和地理特点,扬州市规划以河流水系和道路交通为主的生态廊道建设,形成“一环、四楔、两廊、多核”的生态网络格局。一环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路、大运河(廖家沟)和长江围合成的扬州城区的北环。四楔:依托长江、京杭大运河和夹江、仪扬河等市区主要的水体,分别从市区西南、东南、东北、北部4个方向规划渗入城市内部的楔形绿地,直接补充市区绿量不足,将城市外围的清新空气引入城区内部,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两廊:借助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贯穿城区并直达长江的水环境优势,依水建林,构建林水结合的绿色廊道,成为连接城市内外森林斑块的重要纽带。多核:通过古运河和主要河流等形成的水网,串联沿河分布的个园、何园、普哈丁墓等历史文化名园,并扩建荷花池公园、茱萸湾公园、竹西公园等主要公园。借助林网化、水网化的生态连接作用,最终达到“一环绕城、四楔穿插、两廊相连、多核镶嵌”的城市生态廊道。
3.经济发展逐步转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为扬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_动力。
近年来,扬州市各地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沿江蔬菜花木、里下河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丘陵地区茶果食草畜禽和城郊都市农业四大区域化产业板块布局。在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上,加大投入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建成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2%,“三品”基地占耕地比重达83%,宝应县获得了“_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称号,江都区(原江都市)获得了首批“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示范县”称号,宝应、高邮和江都分别成功创建_荷藕、稻麦和粮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
工业生态产业优势明显。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2013年实现产值903.2亿元,是2009年的2.6倍;智能电网、电子书等新兴产业也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先导产业。工业产业加快向重点园区集中,全市“八区二园”积极争创生态工业园区,坚持以生态循环理念指导各类开发园区科学规划、科学招商和科学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生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扬州市已创成_唯一的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等级旅游景区28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6家;_工业旅游示范点3家,_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4家;星级饭店5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12家。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东关街跻身“_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二、扬州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为了充分研究当前扬州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定量研究两者的协调度。其中采用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城市人口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发展、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表征扬州市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要素来反应生态环境水平。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和生 ……(未完,全文共7387字,当前仅显示259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扬州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和谐转向研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