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干部/组织讲话/党会报告/学习体会/学习材料/民族宗教/文化/宣传讲话/>>正文

干部学习讲稿:祠堂与教堂:中西文化_价值观之比照(下)

发表时间:2016/3/13 9:51:25
目录/提纲:……
三、中西伦理文化_价值观的区别
(四)_本位与个体本位
(五)差等之爱与普世博爱
(六)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七)道德实践与伦理思辨
(八)现世超越与来世拯救
四、构建_的_伦理文化
(一)辩证地看待中西伦理文化的优缺点
(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近现代危机
(三)在综合创新中再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
干部学习讲稿:祠堂与教堂:中西文化_价值观之比照(下)
靳凤林
__党校哲学部伦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中西伦理文化_价值观的区别
(四)_本位与个体本位
第四个区别,_本位和个体本位的区别。由于儒家是以家族为本位的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它是宗法家族,在宗族内,每个人不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看作整个复杂关系当中的一员,起码它与上下两代人有关,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在宗法观念当中,中国将三世、四世同堂当成荣耀,当成幸福的事,将分家另过当成道德上非常耻辱的事情。许多家族往往有几代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组成一个大的家族。
《红楼梦》里边的荣国府、宁国府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宗法家族当中,每一个个人被包围在一重又一重的宗族关系之中,个人只是家族生命链条上的一环,是家庭的一砖一瓦,一个齿轮,一颗螺丝钉,你既是生生父母的直接结果,又是本族之人,先人间接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强调每一个人首先要考虑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中国道德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它将个人在家族宗法的链条当中应当尽的义务和责任看得非常重。对于个人的权利往往讲的非常少,所以为什么在我国形成家族宗法主义,形成家族至上,后来_传入中国以后,行使集体主义的伦理原则,它为什么集体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关键是_强调整体主义的思想,它和中国儒家文化和家国同构的理念,宗族至上的理念是有内在的思想契合性的,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的这一套方法能够在中国扎根,能够在中国近代获得胜利,与_主义等各种思潮斗争当中能够取胜的根本原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07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上的理念是基督教神学个人主义理念,在世俗国家的最终实现和完成。这是中西_价值观的第四个区别。
(五)差等之爱与普世博爱
第五个区别,差等之爱与普世之爱。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原则是以自己为_,向外不断地推广开来。费孝通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他一线写过一个特别薄的小册子是乡土中国,它是最用生动、最普通的语言完美地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认识。这个小册子在我国思想史上影响非常大。费孝通形容在中国人际关系就像家族宗法当中一粒石子投入大水中,形成了一个水的波纹,一圈一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人际关系越推越薄弱,但中心的地方是最_、最近的。
这种说法反映了孔子的几种看法。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他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首先要有仁义、仁爱、仁孝,有忠孝之心,要先修身,修完身了以后把能力贡献给家族,再_平天下,这种由近及远的人伦差序格局编制成了中国一个由无数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网络上的一个扭结,因此,最亲密、最基本的关系是亲子关系、兄弟关系,与之相配的是孝和弟,向外推及到君臣、朋友,与之相配的是忠和信,在差序格局当中,公和私是相对的,站在任何一个圈子内部看问题,所作所为都可以看作是公。站在圈外来说是私。
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差等之爱极容易导致人们把孝弟忠信的血亲至于一切行为规则之上,为了家族宗法的利益,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可以违背社会共同体的普遍的伦理规则,如走后门、拉关系,各种裙带之风,各种小团体主义打着亲情、友情、乡情、爱情、恩情来处理已经问题,这就特别容易导致作为一种权力腐败的润滑油、突破点,私情大于公理。这种现象中国社会最典型的一种特征,中国社会公私不分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观念在国人当中没有,也没有私德和公德的区分,往往形容人私德盛行,公德退缩。在任何事情上,不是以工作当中的大是大非为标准,而是以私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为标准,有些干部到一个单位上来先建一个圈子,圈内是自己的人,圈外是别人,圈内的人不好也好,圈外的人好也不好,评价工作好坏,不是以大是大非为标准的,而完全以私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为标准,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与儒家的差等之爱有着直接的关联。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与西方不同,由于西方基督教会摆脱了各种血亲关系,都要信奉上帝,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在这个过程当中,教会内部不是以一家一户、一邦一国为_。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君臣之间都是上帝的子民子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人与人之间在个体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成了独立的个体,上帝是大家共同的天赋,这样一来,人与人独立了以后,私德和公德就彻底区别开来了。在家庭里边是家庭的关系,但到了教会,社团组织当中,共同的社会组织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在西方教堂里边做礼拜,婆婆和媳妇是以姐妹相称的。在一个教堂里边讲一套道理,比如爷爷和孙子在一起做礼拜,是不是将来爷爷先死,爷爷的灵魂先升天堂,孙子后死,孙子的灵魂就后进天堂?不是。它是以现实做的善恶为依据,可能孙子比爷爷还先进天堂。在教会里边,复杂的宗族关系是不存在的,都是以个体的关系,以兄弟姐妹的关系,都是上帝的儿女,以这种关系直接面对上帝,这样一种观念就导致了公共领域的形成,血亲性的团体力量就越来越弱化,西方强调人类的普世之爱,强调个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强调社会公德,对公共设施的爱护、公共财务的爱护,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强调爱护公务,公正守法,诚实守信等,都与普世之爱,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的区别有关系,这是_价值观的第五个区别,差等之爱和普世之爱。
(六)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第六个区别,中庸和平和权力相争的区别。儒家的伦理概念看重综合统一,崇尚一种和谐中道,中国有一句话是“五味相和,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和,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作为一个君主,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善于倾听正反之言,才能做到政通人和,所以,中国文化当中的儒家和道家是互补的,儒家和法家是相互结合的,儒家和佛家也是相融的,佛教和道教也是相通的,强调儒释道合一。中国有一句话是,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各种各样的神灵等是和谐相处的,一个老太太门口供奉着门神,到了厨房里供奉着灶王爷,到了卧室里边,供奉着观音。各个神灵各管一摊事儿,神灵之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的,诸神共舞,和谐相处,因为天地人神是一个和谐统一的体系,这是中国人的观念,强调和,中国人做什么事往往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天人之间、人际之间、灵肉之间的和谐,构成中国人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我们老说“我是中国人”,那想想“中国”两个字的含义。我们一般解释“中国”是_之国,万邦来朝,是世界的_。河南是整个中华民族老祖宗的发源地,河南少林si,附近有一个天地之中的景点。天地的中心就在这儿,为什么河南叫中原大省?它认为天地中心就在那儿。中国人对中的观念,做事不走极端,中庸和谐,这种观念是中国人的特性本质,但一般是理解成_之国,空间概念,但中国的概念更深的文化寓意是用中之国,用中庸和谐理念来处理万世万物和各种问题,这是中国人的基本的做事做人的特点,强调极高明而道中庸,各种东西融合互补,兼容并包,形成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追求中庸和平。
但基督教不一样。由于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条,它将上帝的权能推到极限,反对各种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各种异教信仰,而且它将冒犯信仰的行为进行斗争,当成基督徒的一个最重要的品德来提倡。那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无论是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分裂,还是从天主教里边分裂出新教来,都是由于 ……(未完,全文共12688字,当前仅显示301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学习讲稿:祠堂与教堂:中西文化_价值观之比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