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干部/组织讲话/党会报告/学习体会/学习材料/民族宗教/>>正文

干部学习讲稿:_的民族精神(上)

发表时间:2016/11/8 18:26:11
目录/提纲:……
一、_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来源
(一)_民族精神的出发点
(二)_民族精神的来源
二、_在实践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
……
干部学习讲稿:_的民族精神(上)
刘书林
清华大学_学院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_的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民族精神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它是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为一条主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内容。_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就是这一份精神财富当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一、_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来源
谈到_的民族精神,首先我们要了解和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_民族精神的出发点是什么?一个是_民族精神的来源是什么?把这两个问题认识清楚以后,我们再来研究_四个方面的民族精神的内容。
(一)_民族精神的出发点
首先_民族精神的出发点,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的热爱,一个是对祖国人民大众的无限热爱。这两个热爱就是他的出发点。
_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在他的著作里,在他的诗词里,到处都表现得很充分。特别是在他最著名的一首诗词,《沁园春·雪》当中,他把祖国的河山描写得特别生动可爱。其中有这样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首词在重庆谈判的时候,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把它传播出来,柳亚子先生当场就对毛主席说:“毛公,你这首词可是千古绝唱啊。”这首词在国统区的传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国民党统治者当时发了文件,要组织整个国统区所有的当官和知识分子,每人都要写出一两首《沁园春·雪》这样题目的诗词,以便从中选出比较好的来发表出来,希望把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05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儿说了这番话,让_知道了以后,_说,你看看,赶快把老人家放了,他向我们反映了一种宝贵的信息情况,我们的税收这么重,让老百姓怎么活!不是要惩罚这个老百姓的问题,是我们要立即改变自己的政策,要减少对群众征收粮食的这种负担,起码今年要立即把粮食征收的这个事给减下去。
接着,_得到启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解决军队的吃穿问题。这件事情老百姓感到很受鼓舞,这是多么大的胸怀,这对人民群众是多么大的一种理解,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伟大领袖。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到,毛主席对人民大众的热爱、尊重到什么程度,已经达到了根本就不计个人荣辱的程度。这是一个方面的出发点。
(二)_民族精神的来源
我们再看_民族精神的来源是从哪里来的呢?来源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他是从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吸收当中得到了一部分。
_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得精通,而且采取了科学吸收的这种办法。诸子百家的思想,他了如指掌,特别是老子、庄子,他了如指掌。他在和_领导同志谈话的时候也表现出来。老子的说法,“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毛主席就拿这两句话来给大家解释,这就是好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好事,关键是我们自己怎么对待它。
_还给一些领导同志讲起了一些辩证法的道理,也是吸收了老子和庄子的一些说法。庄子的著作里面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样的话。当你看一个鸟儿在飞这么一个情景的时候,其实你要把它解剖成一个一个画面的话,每一个画面都是没有动的。_也拿我们电影片子当中的拷贝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你看电影看起来很生动,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有动的。但是你看它的拷贝,每一张拷贝都是不动的,动和静是辩证的关系。他就是这么来理解诸子百家深刻的哲学思想。
他对历史典籍积淀也是很深厚的。_读史,这是我们的榜样,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读各种历史的典籍,他都非常熟悉,并且经常阅读。他在鼓励青年人有作为的时候,他一口气就讲出了古今中外22个年轻有为的典型。对历史不熟悉,能有一连串这么多典型讲出口的情况吗?
另外,他还特别钟爱祖国的历史地理。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一位秘书,施哲,很崇拜毛主席。在他第一次分配工作,到毛主席身边去的时候,他非常紧张。他说我日日夜夜想念和崇敬的毛主席,马上就要和我面对面了,我见到他怎么说话呢?特别紧张。但是当他真正出现在毛主席跟前的时候,毛主席用那种通俗的和对方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相关的历史地理的知识,就把他拉近了。毛主席见到施哲的时候,还没等他说什么,毛主席问他,你家是哪儿的人啊?施哲说了,是陕西韩城人。毛主席马上就说,韩城人,你是司马迁的老乡,你们这个韩城人生活环境可不简单,你们有一个黄龙山吧,黄龙山的走向是一直延续到我们延安这里。接着他就把延安的劳山和黄龙山的走向的联系,给他说得特别清楚。然后说,“你们那里有个龙门吧?你们那里龙门有个说法叫‘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说的就是你们那个地方的情况吧。”毛主席三言两语对施哲的家乡的这种了解,使得施哲对_的知识结构产生了极深的崇敬。说_他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我突然来了告诉他,我是韩城人,他就说出这么一大通。他对_佩服有加。
_对历史地理的了解,表现是很多的。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河南省南阳的时候,在报纸上发表的新闻稿,就是_亲自写的。这个新闻稿现在在有关出版物里已经全文面世,我们能够看到。
_说,南阳这个地方可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古代叫做宛县。三国时候的曹操和张秀就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复杂的夜间争夺战,《三国演义》有这个描写。他说后来后汉的光武帝刘秀,他就是在南阳这个地方起兵的,发动了反对王莽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他说民间所传的“二十八宿”的说法,其实就是刘秀的二十八个干将,将军,刘秀领导的二十八个将军,被神话为二十八宿,其实这二十八个将军都是南阳出身的。解放军现在就把这么一个地方给占领了,人们读起这个新闻稿以后,感到特别有历史的深度,感到对解放军解放南阳的这个事情,更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的意蕴。没有深厚的历史地理的修养,就不可能有这种事情。这是一个文化来源。
还有一个文化上的来源,就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历练和激发。_参加革命实践,领导革命运动锻炼了他,使他历练的水平越来越高。在精神方面,悟的东西越来越深。在五四运动期间,他开始创办了《湘江评论》。_的许多报纸评论_当时的一些文章,认为只有南方的《湘江评论》写的《民众大联合》这三篇文章,眼光比较广大,世界视野打得比较开,值得尊重,值得思考。可见_在斗争当中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后来_又办了长沙的_小组,参加了创建的中国_,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
一直在曲折的斗争当中,在遵义会议的这个场合,_、_一致同意用_来发挥主导作用,一直到领导抗日斗争,领导统一战线,在复杂、曲折、尖锐的斗争当中、实践当中,_的水平提上来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来源。
斯诺是在那个时候见过毛主席的一个人,他是几次见过毛主席的一个人。1939年,他是第二次见毛主席,他在采访过程当中说了这么一番话,他说我再一次注意到这个人,说的这个人就是毛主席,我再一次注意到这个人,非常地沉着,任何事情都不能扰乱他,他间接地养成了一种安详的态度,他显然不像蒋介石那么紧张。他从_那种非常沉着,那种安详的态度里,已经看到了毛主席经历过漫长的斗争的历练,变得成熟了、变得深沉了、变得举重若 ……(未完,全文共12437字,当前仅显示295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学习讲稿:_的民族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