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干部/组织讲话/党会报告/学习体会/学习材料/七一党建专题/>>正文

干部学习讲稿: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上)

发表时间:2016/11/9 12:09:48
目录/提纲:……
一、长征的基本概念
二、长征的影响与意义
三、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二、长征的影响与意义
三、长征胜利的原因
(一)中国_的正确领导
(二)广大红军将士的无限忠诚与浴血拼搏
第一、湘江战役并不是在湖南境内所打,而是在湘江的上游广西境内
第二、部队阻击最惨烈的是战斗力最强的红一、三军团
……
干部学习讲稿: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上)
孙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

大家好,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很高兴与大家谈一谈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已成为革命先辈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也注定影响我们其他人。那么真正的长征是怎样的的呢?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从影视作品中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弘扬长征精神,又有什么时代内涵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重走长征路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一起走进这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主要谈四个问题。
一、长征的基本概念。
二、长征的影响与意义。
三、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一、长征的基本概念
首先来看长征的几个基本概念。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是_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当然这是我们今天谈的主题。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转战11个省,路程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历时11个月,转战8个省,路程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历时19个月,转战4个省,路程一万余里;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转战4个省,路程近万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加减法,“3+1”,从最开始1934年10月,到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历时两年,除掉重复的省份,转战14个省,路程六万五千里,请大家记住,“3+1”六万五。我们传统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0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一个小小的争议,比如_红军的出发地,除了江西于都之外,江西的瑞金、_的长汀、宁化等地,都认为自己是长征的出发点,而且有专家写了文章论证了,这也没问题。区别在哪里呢?现在江西的宣传口径是如何的呢?江西于都,我们现在给它提法是最后集结出发地,也就是_红军的一、三、五、八、九军团都在江西于都集结。为什么选于都呢?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于都群众基础好;第二有利于五个军团的集结;第三也有利于我们最初设定的突破口的行军。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长征的出发地现在看起来不是唯一的,不是矛盾的,不是有我无你的,而是一个多元的,各个地方也可以开展合作,进行红色旅游的共同开发。
长征的落脚点是动态的,红军长征最后落脚陕北,这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__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及获得的敌人的最新情报,不断改变最初设立根据地的计划,一步一步确立的。据统计,长征的目的地或者说落脚点,先后做出了八次设想。也许有人会说,红军、_真是没水平,为什么朝秦暮楚,总是在变呢?这个说法不对,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_才不断走向成熟,这丝毫不会影响_领导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我们来看这几次落脚点是如何选择的?最初设想是到湘西去,与二、六军团会合,这个决议当时是通过__讨论,大部分人还是赞同的、可行的。然而蒋介石他并不是傻瓜,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你就是要当湘西去,所以设立了很多封锁线,设立了很多口袋等着你去钻。后来到贵州黎平召开会议,决定以黔北为中心,也就是以遵义为中心,建立川、黔边根据地。真正到达遵义之后,又召开会议,决定北渡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落脚,可是土城战役遭受失败,渡江不成,所以又折返回来,在云南扎西召开会议,建立川、黔、颠根据地,观望一下。到达四川会理又召开会议,决定会合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和川西北落脚,同时向四方面军发报、发电,要求向我们靠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这个时候大致方向是清楚的,就是要往北走,因为那里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那里离抗日战争很近。然而不久张国焘以种种理由南下,拒绝_决议北上,出现了党内的分立,这样_红军单独出发。到达甘肃俄界这个地方召开会议,再次强调四方面军要北上,同时确定在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以获得苏联的各种援助。在甘肃榜罗镇这个地方召开会议,根据之前我们获得的国民党报纸上提供的信息,在陕北有咱们的红军,刘志丹的部队数量不少,在那里建立了根据地。这样_决定把落脚点放到陕北。自此,红军的落脚点经过多次改变,最后确定在陕北。
长征经过了准备没有?传统观点认为仓促而行,没有经过什么准备,这些年来经过党史专家的考证,这个观点并不准确,而是经过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方面。
首先多次向共产国际,也就是我们的上级请示,经过了批准才决定长征,这是符合组织原则的。
另外在兵员上扩红八万余人,物资上筹措了大量军粮、核武器、弹药;军事上命令部队节约使用兵力,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下的命令都是誓与阵地共存亡,人在阵地在,而这时节约使用兵力;换防,让地方部队驻防,主力撤下来。还有就是确立主力集结的地区,选择突围行军的路线,出发前的几天,每天走到哪里,走多少里,都有一个详细的表格。还有派红六军团西征,用后来的话就是起到了探路的作用。_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路线,也就是红六军团的路线。还有红七军团北上,红七军团六、七千人北上,起到一个调敌的作用,打乱国民_围剿部署,但是由于兵力有限,并没有完全实现它的最初目标。
组织上成立“三人团”,长征的一切事情由这三个人说了算。哪三个人呢?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执行。这个“三人团”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确立走留干部的名单,谁留谁走?开始的时候,博古想把_留下来,但由于周恩来等人的力荐,加上_水平、能力以及他当时的地位和威望,最后决定带着_走,否则_留下来是非常的危险。
还有就是舆论上进行宣传和动员,张闻天在出发前,《红色中华》报发表了一篇《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有时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地放弃某些苏区城市。”其实这就是一个公开的信号,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移,可以打到外线去。当然大部分红军干部和战士,并不能真正地领会这一两句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长征虽非仓促而行,但不能否认它也存在一定的失误,后来陈云同志在向国产国际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了两个失误。第一个,没有向广大群众,我们的战士,甚至我们党内讲清楚,这次西征的意义,这一问题甚至_也没有讨论过。也就是长征的准备各项工作是b_m的,只有几个人才知道,这样不仅骗过了蒋介石,也骗过了咱们自己人。在红军日记以 ……(未完,全文共10721字,当前仅显示255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学习讲稿: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