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服务/城建讲话/计划规划/>>正文

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发表时间:2017/1/1 16:29:31
目录/提纲:……
一、规划背景5
(一)基本概念5
(二)发展基础6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2
(三)总体目标13
(一)制度框架14
(二)服务清单16
(一)建设目标17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18
(一)建设目标25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26
(一)建设目标36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37
(一)建设目标43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44
(一)建设目标53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54
(一)建设目标64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64
(一)建设目标68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69
(一)建设目标77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77
(一)建设目标83
(二)阶段目标和工作措施84
(一)建设目标89
(二)阶段目标和工作措施90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总体供求分析100
十五、保障措施102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102
(二)优化权责划分,提高保障能力103
(三)着力补足短板,促进公平共享104
(四)加强制度对接,统筹城乡发展106
(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107
(六)创新供给模式,提高服务效率108
(七)完善考评体系,加强监督问效111
一、规划背景
(一)基本概念
(二)发展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三……
惠州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征求意见稿)

惠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
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11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5
(一)基本概念 5
(二)发展基础 6
二、总体要求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基本原则 12
(三)总体目标 13
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14
(一)制度框架 14
(二)服务清单 16
四、基本公共教育 17
(一)建设目标 17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18
五、劳动就业服务 25
(一)建设目标 25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26
六、社会保险 36
(一)建设目标 36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37
七、基本社会服务 43
(一)建设目标 43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44
八、基本医疗卫生 53
(一)建设目标 53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54
九、基本住房保障 64
(一)建设目标 64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64
十、公共文化体育 68
(一)建设目标 68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69
十一、公共交通 77
(一)建设目标 77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77
十二、生态环保 83
(一)建设目标 83
(二)阶段目标和工作措施 84
十三、公共安全 89
(一)建设目标 89
(二)阶段目标和工作措施 90
十四、财力供求分析 100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总体供求分析 100
(二)县(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均衡分析 100
十五、保障措施 102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102
(二)优化权责划分,提高保障能力 103
(三)着力补足短板,促进公平共享 104
(四)加强制度对接,统筹城乡发展 106
(五)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 107
(六)创新供给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108
(七)完善考评体系,加强监督问效 11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__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改善民生、彰显公平正义的助推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应当抓住机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各县(区)服务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本规划根据《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和《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编制,明确了全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涵盖范围、主要任务、实施标准及工作重点,引导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是未来一段时期完善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
(一)基本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_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即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间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全体公民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权利得到基本满足和维护。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动态范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变化。为更好地衔接《国家“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及《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综合考虑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本规划的范围确定为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十个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二)发展基础。
惠州市历来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特别是2012年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以来,惠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目标,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大幅度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初步建立起与市情财力相适应,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子。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为基础,结合惠州的实际,在全市层面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整体设计,把着力点放在“织好网、补短板、兜住底”的政策制度建设上,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区域、不同_,机会均等、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综合改革试点三年间出台一系列政策,全市财政投入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累计超过340亿元,在基本公共教育、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等10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实施了义务教育免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健康档案等542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不仅涵盖了国家和省规划适用于我市的所有项目,而且部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保障标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制度配套基本形成。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_,逐步形成具有惠州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大基础性机制。这五大机制相互配套、相辅相成,成为支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五大支柱”: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民生财政”理念,新增财力优先投入民生,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综合改革3年中,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669.3亿元,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达50.9%。二是筑网托底、强化基本的底线均等机制。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每年确定一批底线均等保障项目,由财政统一标准、托底保障。三是共建共享、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设立“市级基本公共服务专项统筹资金”,实施巡教制度,建立医疗资源交流制度以及重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4229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和质量。(6)监督评估机制。科学考评、明确责任的监督评估机制,着力于加强动态跟踪监测,推动全程监控和全域管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执行力。这六大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是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
“10个领域”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涵盖了公民生活各个阶段和贯穿一生不同领域的基本需求。


















(二)服务清单。
惠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覆盖了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十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这10大领域,既涵盖了《国家“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八大领域的全部内容,也包括了《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十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全部内容;既与国家和省规划全面接轨,又体现了惠州的地方特色。十大领域共136项服务项目(2018-2020年为135项),均明确市级基本标准,并以列表形式向社会公布,作为政府履行职责、加大财政保障和公民享有相应权利的依据。
本规划同步出台《2016-2020年惠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清单内容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确定,每个服务项目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标准、支出责任、主责单位等构成要件。其中,服务对象是服务项目所面向的受众人群;服务内容和标准是指服务项目的保障水平、覆盖范围、实现程度等;支出责任是指服务项目的筹资主体及分配比例;主责单位是指提供服务项目的责任主体。
四、基本公共教育
牵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一)建设目标。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到2017年,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教育体系,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区域、城乡、不同_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学校布局更趋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帮扶全覆盖,群众对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到2020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质量同步提升,户籍学生与非户籍学生同步享受市民待遇。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更为科学、更加公平、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1.第一阶段:2016-2017年。
(1)阶段目标。
——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普惠性和公办性质学前教育学位充足,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90%以上独立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以上。
——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更加均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统筹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全市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
——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巩固提升。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等,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
——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拓宽学分认定转换渠道,打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界限。
——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比例达到98%以上。
——教育资源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城乡共享。
(2)工作措施。
——推进学前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加强学前教育学位配置,建成后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县(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立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支持城镇幼儿园与乡村幼儿园、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结对子,开展帮扶活动和互相交流学习。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强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素质教育,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行为,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范围。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制度。
——继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优化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完善义务教育学区划分办法,增加义务教育学位,缓解市区中心区和县区中心镇学位紧缺问题。进一步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严格排查各地各学校运动场地不达标、教学仪器设备老化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直分初中学校比例,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直分初中学校比例不低于60%,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初中毕业生升入优质普通高中机会,引导生源均衡配置,激发农村和城市薄弱初中学校办学活力。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深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捆绑式”发展。实现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全覆盖,深化城乡结对学校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
——推进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或结对办学,市直优质高中学校进县(区),县(区)优质高中进乡镇,推进集团化办学或结对办学,进行“捆绑式”一体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名校效应和效益。严格控制班额,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优质化进程。普通高中学校深化内部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提升治理能力,健全教师绩效评价机制,调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创优争先的积极性。
——推进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各县(区)重点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大力支持县(区)中职学校上等级、上层次。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指同时具备教师和技师资格的教师)和“三师型”(指同时具备教师、技师、心理辅导师等三种资格的教师)师资,鼓励技能型人才到中职学校从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完善产学合作机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专业建设。
——推进城乡师资配置均衡。改善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和支教巡教、轮岗交流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加强紧缺学科教师、各学科骨干教师及班主任培训,开展以农村学校、教学点教师为重点的培训,提升农村学校管理干部的依法治校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完善《惠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系列措施,健全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促进校长教师有序合理流动,加强城镇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含巡教、支教)力度,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发展。推进市级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项目试点工作,选取部分市级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为试点单位,以现场指导、跟岗学习和网络学习的方式,组织农村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基地学校学习培养,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健全教育帮扶关爱机制。推进全纳型特殊教育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和中小学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增加残疾学生的正常社会化活动。对确定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建立学籍。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上岗资格制度和在岗教师正常性培训制度,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条件。完善适龄儿童辍学、失学信息通报制度,小学阶段无辍学,初中阶段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满足片区户籍孩子入读需求后,将多余学位供给随迁子女积分入学,保障教育公平。对达不到规定条件在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实行教育券补助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国家、省规定的城市和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及农村撤并学校学生、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学生,按标准给予营养补助。
——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认定转换机制,为学习者提供学分认定服务。
2.第二阶段:2018-2020年。
(1)阶段目标。
——到2020年,普惠性和公办性质学前教育学位占比达到80%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基本达到现代化学校建设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特色鲜明,办学质量明显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特殊_学生关爱覆盖率100%,教育公平得到有效落实。
——全面实现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
(2)工作措施。
——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加强规范化幼儿园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保教队伍素质,完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把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提升保教质量和科学育儿水平。
——深化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子项目,推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批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
——推进中职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建成一批与惠州市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办好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深化教育_机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改革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对教育的管理从直接行政管理为主向管理服务为主转变,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督政、督学和监测工作体系。
——推进特殊_学生全方位关爱,全方位关爱残疾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继续建立和完善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表1:2016-2020年惠州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清单
序号 服务项目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和保障标准 支出
责任 主责
单位
1 学前教育普及 适龄儿童 普遍得到学前教育机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 省、市和县(区)财政按事权责任分级负担 市教育局

2 学前教育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 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读幼儿园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 市、县(区)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3 入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 适龄儿童 适龄儿童入读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每生每年补助400元 市、县(区)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4 义务教育免费 适龄儿童、少年 免学费、杂费以及农村寄宿生住宿费,免费向学生提供教科书;城乡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通小学不低于1150元,普通初中不低于1950元。目标人群覆盖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5 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 符合条件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6 寄宿生生活补助 城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 年生均补助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7 农村非寄宿生生活补助☆ 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寄宿学生 特殊困难学生小学生500元/生·年,初中生750元/生·年;一般困难学生小学生和初中生均为200元/生·年。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8 城镇贫困家庭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 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家庭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生均营养膳食补助4元/天(每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9 入读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补助 适龄儿童、少年 适龄儿童、少年入读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在省定免学杂费标准补助的基础上,每生每年另行补助200元教育券 市、县(区)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10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部分学生 免学费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11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及非涉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人数10%核定) 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12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人数10%核定) 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13 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免学费 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在校学生 免学杂费 省、市和县(区)财政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14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 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 市、县(区)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
15 补助在特殊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家长 特殊学校学生 为特殊学校在读残疾学生家长每月提供400-600元交通伙食补助 市、县(区)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市残联
16 残疾人教育资助 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寄宿生 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寄宿生享受生活费用和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补助;高中阶段教育学费、杂费、课本费免费 市、县(区)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 市教育局市残联
17 个人学习账号与学分累计☆ 每一个公民 建立国家学习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所有公民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成果认证服务 _财政负责 市教育局
注:“☆”表示“十三五”时期新增加的实施项目。
五、劳动就业服务
牵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建设目标。
全面建立健全创业促进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实现人人都能享有更加全面、便捷、高效公共就业服务的目标。到2017年,城乡劳动者就业充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比较充分保障。到2020年,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实现就业服务供给均等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过程精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组织一体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全面建成,实现全市职业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实现全市各类劳动者和谐就业,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建立。
(二)阶段目标及工作措施。
1.第一阶段:2016-2017年。
(1)阶段目标。
——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推进。
——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实施普惠性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实现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能力的全面提升,初步探索实现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标准体系完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健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比较充分保障。
——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就业服务供给均等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过程精细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组织一体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工作措施。
——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出台有利于各类人群就业的系列政策。逐步统一城乡就业政策,着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镇及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等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套政策、困难_就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作用。
——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和重点_就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继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畅通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渠道。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重点推进素质就业,引导更多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逐步建立统一城乡的就业政策,将城乡全体劳动者纳入统一管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健全服务、培训、_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和落实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探索个性化援助方式。
——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优化创业服务环境,鼓励多形式创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和帮扶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重要载体。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引入创业实训课程,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实训创业”。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构建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建立健全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主的失业监测、发布制度,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加强危机情况下失业风险的预防。鼓励支持企业切实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提高就业质量。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各级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健全覆益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基层平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
——加速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选拔、激励机制,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培训资源,共同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发展。着力提升职业培训的质量,引导建立职业培训专业委员会,组建重点行业(工种)专家队伍,加大对新职业工种的研发应用力度。加强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职业培训机构服务标准及年审评估标准,逐步提高培训机构服务标准和培训能力,引导培训机构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注重市场导向作用,培育一批全省领先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依托实力较强的培训机构,加快推进高技能实训基地、技师工作站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推进名师带徒活动,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首席技师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名师带徒活动,建立更有针对性的新型职业培训模式;不断拓宽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覆盖面,逐步提升培训鉴定层次,为当地培训和鉴定更多技师、高级技师等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指导和监督。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着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适时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长效机制。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积极开展省市共建大亚湾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工作。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继续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劳动关系。引导企业建立良好用工环境和管理模式,逐步建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人文关怀、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推动企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商(协)会依法建立调解组织,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网络,鼓励和规范专业性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努力将争议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调解员培训,促进调解工作规范化。发挥仲裁调节劳动人事关系的导向功能,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建设,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建设。完善劳动监察法规政策体系,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管理标准化、队伍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劳动监察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大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建设,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系统,及时预警和查处欠薪;探索建立预防化解劳资纠纷的长效机制,创新化解劳资矛盾的新举措。创新维稳工作新机制,妥善处理群众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工作机制。以就业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劳动保障监察为重点,整合各项服务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为广人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的公共服务。
2.第二阶段:2018-2020年。
(1)阶段目标。
——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更加明显。“十三五”期末,通过孵化基地平台和创业指导服务,力争对10000名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引领打造大学生创业团队200个,通过创业带动就业10000人。
——职业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实现全市职业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建立集培训需求调查、职业课程研发、师资培训于一 ……(未完,全文共66039字,当前仅显示11878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