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商业/银行/金融/金融讲话/>>正文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通道创新及落地方法

发表时间:2017/6/15 9:23:32
目录/提纲:……
一、经济处于持续下行阶段13
二、产业转型“步履艰难”18
三、企业整体经营困难20
四、银行不良持续攀升24
一、货币迎来全面宽松期30
二、高息资产难觅,资产荒下金融机构普遍“不差钱”34
三、宽松低利率资产荒有利于银行快速处置不良资产36
一、银监会风险测试确保银行业不良资产稳定37
二、央行窗口指导优化银行处置不良规模37
三、提升出表效率,资产证券化“注册制”开闸39
四、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40
一、分、支行不良资率增长过快42
二、处置模式单一导致有效率没利润44
三、不良资产分拆过细导致“出表”效率低46
一、不良资产处置动态平衡思路解析:不良分类+最优模式对接49
二、动态平衡思路处置不良资产的优势50
三、动态平衡思路处置不良资产的_52
一、和多层次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思路及模式54
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54
三、多机构联合运作模式55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模式55
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不良一级市场的综合金融集团58
二、省级资产管理公司:为处理地方棘手企业不良应运而生59
三、民资资产处置公司:迅速崛起实操性“猎食者”60
一、建立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合作通道61
二、将本行(或分、支行)不良资产按轻、重、缓、急分类梳理61
三、针对性对接不同特点AMC,达到利润、出表率、不良企业存续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通道创新及落地方法

课题研究背景
在经济超预期下行“破7”,产业转型艰难而缓慢,大型产能过剩企业“僵尸化”续命,创新型企业前景不稳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持续攀升,给银行盈利能力及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可以说,在经济持续下行期,如何加强资产风险_,减少新增不良;如何合理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成为了各家银行最头痛的问题。
图表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单位:万亿、%)

资料来源:银监会 华经国研整理
然而,实事求是的讲,在我国严格的分业经营监管下,商业银行同质化依然严重,在宏观经济不回稳前,想通过逆周期经营而减少新增不良,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随着多层次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完善,互联网+等多渠道不良资产对接的成熟,如果银行运用得当,是可以解决已有不良问题,快速甩掉包袱,最终达到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分、支行不良资产的普遍快速攀升,银行想轻松化解处置并非易事,存在两个难点,一是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单一导致有效率没利润;二是缺乏机构合作,自行拆分不良资产对接通道不合理,导致“出表”效率低。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动态平衡”4个字,即将最适合的不良资产,通过最高效的渠道,“卖给”最合适的机构,达到不良资产处置利润率和速度上平衡优化,事半功倍地化解不良资产的目的。
具体来说,对于银行资产保全部、风险管理部,需要在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方面将本行不良资产进行标准化分类。即将本行(或分、支行)不良资产按轻、重、缓、急分类梳理,形成以处置时间长短、不良企业是否存续、资产变现难易度等数据多角度归类,为不良资产画像。
另一方面,丰富本行不良资产处置通道及模式,让不同类的不良资产,针对性的对接到合作机构。其中,重点建立同4大资产管理公司、22家省级AMC(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及各类民资资产处置机构的合作关系网。同时,充分利用自建网络或互联网+这一新兴通道平台,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并且利用保险、券商、信托等同业机构,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展开充分合作。
而如何帮助银行做好不良资产分类,如何使银行建立多层次机构合作并丰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是本篇报告的_价值。
报告观点
本篇报告最大的价值来源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不良资产产生的相关性为轴,详细分析国内经济、金融、政策和企业经营状态这4大环境。同时,梳理及展望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运行的现状,并解析银行同业们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优秀、创新做法和案例。
第二部分:以银行高效、高利润处置不良资产为轴,详细分析银行同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和各类非银金融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等创新渠道,处置不良资产。
图表2:报告逻辑思路框架

资料来源:华经国研整理
目录
第一章、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13
第一节、经济环境:下行快、转型慢,企业经营困难伴随银行不良飙升 13
一、经济处于持续下行阶段 13
二、产业转型“步履艰难” 18
三、企业整体经营困难 20
四、银行不良持续攀升 24
第二节、金融环境:货币“放水”伴随资产荒,有利于银行高效处置不良 30
一、货币迎来全面宽松期 30
二、高息资产难觅,资产荒下金融机构普遍“不差钱” 34
三、宽松低利率资产荒有利于银行快速处置不良资产 36
第三节、政策环境:守风险稳不良,全面推行资产证券化 37
一、银监会风险测试确保银行业不良资产稳定 37
二、央行窗口指导优化银行处置不良规模 37
三、提升出表效率,资产证券化“注册制”开闸 39
四、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 40
第二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痛点及创新 42
第一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难点及痛点分析 42
一、分、支行不良资率增长过快 42
二、处置模式单一导致有效率没利润 44
三、不良资产分拆过细导致“出表”效率低 46
第二节、动态平衡法对接痛点,优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 49
一、不良资产处置动态平衡思路解析:不良分类+最优模式对接 49
二、动态平衡思路处置不良资产的优势 50
三、动态平衡思路处置不良资产的_ 52
第三节、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和通道创新 54
一、和多层次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思路及模式 54
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54
三、多机构联合运作模式 55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运行模式 55
第三章、创新思路对接多层次资产管理公司 58
第一节、3大类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现状及趋势 58
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不良一级市场的综合金融集团 58
二、省级资产管理公司:为处理地方棘手企业不良应运而生 59
三、民资资产处置公司:迅速崛起实操性“猎食者” 60
第二节、银行针对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总体思路分析 61
一、建立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合作通道 61
二、将本行(或分、支行)不良资产按轻、重、缓、急分类梳理 61
三、针对性对接不同特点AMC,达到利润、出表率、不良企业存续等多角度平衡 62
第三节、银行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思路建议及模式 63
一、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走向综合金融模式 63
二、银行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出发点建议 66
三、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处置合作技巧 67
第四节、银行与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思路 67
一、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快速发展 67
二、与省级AMC合作模式建议 71
三、案例分析 75
第五节、银行与多样化民营资产处置公司合作思路 77
一、不良爆发期,各类民资性质资产处置公司迅速崛起 77
二、银行与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出发点 78
三、案例分析 79
第四章、利用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新通道 81
第一节、互联网+渠道正成为不良资产处置“新战场” 81
一、优势:完美解决不良资产处置信息对称、沟通成本、周期的问题 81
二、现状:超过15家大型互联网平台正迅速连接不良链条各类客户群 81
三、展望:将成为链接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接盘方”重要纽带 82
第二节、银行对接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的整体思路 83
一、_目的:高效提升自行处置不良资产利润率 83
二、_思路:从扩范围、缩周期、脱不良角度“触网” 84
第三节、银行对接“互联网+”处置不良资产模式 85
一、模式一:依托网络平台,拍卖不良资产 85
二、模式二: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公开处置不良资产 88
三、模式三:借力新兴互联网公司实现多平台合作 89
第四节、互联网+不良处置案例分析 90
一、某大型综合平台不良资产处置案例 90
二、某银行自建不良资产网络渠道分析 91
三、解析新兴专业处理不良资产网络平台“久债勾” 91
第五章、同机构合作开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93
第一节、分业经营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各有所长 93
一、商业银行优势 93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势 94
第二节、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思路 97
一、以不良资产处置具体业务为轴,融入机构优势 97
二、通过机构合作,进一步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利率 98
三、联合非银机构,创新不良处置新模式 99
第三节、联合机构,拓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 100
一、创新风口: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开闸+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100
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开展形式 101
三、银行+非银机构不良资产证券化合作点 104
第四节、联合租赁+担保,控制前端风险增强不良处置利润 106
一、银行+担保公司,控制信贷前端风险 106
二、银行+非银租赁公司,高效增加不良资产处置利润 110
第六章、银行同业及主要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梳理及分析 113
第一节、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竞合关系展望 113
一、混业经营下,各自发展_不同 113
二、合作关系:顺周期时,各取所需 114
三、竞争方向:逆周期时,谁来“收割”谁 114
第二节、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情况分析 115
一、大型国有银行 115
二、股份制银行 122
三、城商行 135
第三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分析 139
一、中国信达 140
二、中国华融 141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44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钢铁行业为例一窥传统产业产能利用情况
我国粗钢产能2015年为12亿吨,粗钢产量为8.06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7.17%,产能严重过剩。2010年至2014年间,_累计淘汰粗钢产能9377.15万吨。

图表8:粗钢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9:部分传统行业企业景气指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2、新兴产业“雷声大,雨点小”,市场化前景不稳
根据产业发展周期理论,产业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持续期及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投融资策略。进入衰退期时,除采取一定措施维持和延长生命周期而外,产业应主动转型升级、对产品应快速更新换代,即进入新一轮的初创期。技术体系、创新路径、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和市场环境是技术创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变中涉及的五大要素。技术体系、创新模式、主导设计主要反映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市场环境主要反映的是市场开发能力。可以从这五大因素着手分别分析和归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特征。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电为例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公布,2015年中国风电行业的平均利用小时为1728小时,同比下降9.1%(或172小时)。中国风能协会(CWEA)公布2015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5吉瓦,创历史新高。不过,2015年新增装机大幅飙升主要是抢装所致,风电场开发商在电价下调后对产能扩张更为谨慎。我们预计_2016/17年将新增27吉瓦/25吉瓦,相对于2015年分别下滑11.5%和16.7%。
2015年电价下调后,风电场运营商会像过去几年一样,在"十三五"期间投放更多精力提高风电厂的效率,而非致力增加每年的装机容量。这将加快设备制造市场的整合,缺乏技术优势的公司将逐渐退出市场。2016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或将下降,可能会拖累设备制造商未来几年的净利润。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即将进入残酷的“大浪淘沙”阶段。
三、企业整体经营困难
1、企业整体盈利压力大,去杠杆省成本收缩经营成常态
2016年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数据:2015年,_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3554亿元,较上年下降2.3%,主营活动利润58640.2亿元,比上年下降4.5%。
2015年1-12月份工业企业利润累计跌幅扩大。1-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降幅较1-11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12月单月利润增速同比下降4.7%,为连续第7个月下滑,跌幅较11月扩大3.3个百分点。1-12月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率回落而利润率上升: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5.68元,较上月下滑0.29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76%,较上月回升0.19个百分点。
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负增长:工业疲弱,价格低迷,成本难降。2015年全年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滑,且年内各月利润总额累计均录得负增长。工业企业盈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内外需疲弱的背景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使得工业企业的生产动力不足,年内工业生产均表现疲弱;二是外围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拖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正在经历90年代以来最长的通缩周期,价格的低迷极大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收入,2015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微增0.8%,较上年增速大幅回落6.2个百分点。三是在宽松货币政策、政府加大降税清费力度等政策的支持下,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速已放缓至0.8%,但仍然呈现正增长;主营业务成本率85.68%较上年提升0.04个百分点。
图表10: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11:各类型企业利润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2、企业家信心指数降至“冰点”
_时间2016年1月19日,普华永道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公布年度全球CEO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受访CEO相信全球经济会在未来12个月实现增长,这一信心比例比去年低10%。
该机构去年下半年对全球83个国家的1409名CEO进行了调研,并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公布了调查结果。超过2/3的CEO发现他们今天所遭遇的挑战远远超过三年前,在全球商界领袖们列数的所担忧的挑战中,首当其冲便是中国经济再平衡,其次原油价格降低,以及地区性安全顾虑。
中国企业家十分悲观,只有33%受访的中国CEO认为全球经济会有恢复增长,甚至有超过三成的中国CEO认为全球经济增长率不仅不会提升,反而会下跌。提到公司业绩是否会在未来12个月实现增长,只有24%受访的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去年,有信心的企业家还占比36%,将近四成。
35%的受访中国CEO对于未来三年公司销售实现增长很有信心,这一信心指数比去年低8%,也低于今年全球CEO的平均信心指数。但仍有超过六成的中国CEO相信他们的公司今天比3年前拥有更多的经济增长机遇。至于最大的潜在经济和政策威胁,89%的CEO认为是税赋高企;88%认为是可负担资本;八成认为是人民币汇率;还有八成认为过度监管也是企业发展障碍之一。
图表12:企业家认为主要潜在发展威胁

资料来源: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13: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四、银行不良持续攀升
1、部分产能过剩大企业“僵尸化”,新兴产业频发“跑路潮”
2015年11月10日_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是四条改革措施中的第一条;_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居首位;2015年12月9日_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_常务会议明确定义僵尸企业:“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煤炭行业成为“僵尸企业”的重灾区
我们以煤炭行业为例,从2012年下半年结束黄金十年进入下行周期以来,价格不断下探,2015年尤甚,平均价格跌幅近30%,跌幅进一步扩大,价格基本跌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供需失衡不断加剧,预计2015年国内煤炭供应量超过需求量4.2亿吨。产能过剩严重,价格不断下行,行业亏损严重,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行业超过80%的企业出现亏损。2015年前三季度,_9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利润只有9.7亿元,同比下降97.7%(去年同期盈利427亿元);由财政部监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累计亏损28亿元(去年同期盈利398亿元)。
煤炭行业以国有企业占主导,在煤炭企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的市值占整个煤炭上市企业市值的90%以上。不少大型煤炭国有煤炭集团负债率基本超过80%以上,是地方GDP的重要来源,在当地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负担。部分企业受人员安置和债务问题的掣肘,甚至出现亏损也不停产,煤炭行业可谓是“僵尸企业”的重灾区。
上市煤企的负债率逐年攀升。截止2015年上半年,整个上市煤企负债率平均为53%。虽然负债率整体看似不高,但分化比较严重,部分上市企业甚至达到80%以上(例如山煤国际达到81%,云维股份95%),面临较大的负债压力。随着上市煤企的经营现金流日益趋紧,面对不断上升的负债率,偿债能力有所不足。数据显示,目前煤炭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67.7%,处于16年来最高水平。实际上市公司背靠的集团负债率更高,一般在80%以上,负债率超过90%的煤炭企业也不少见。大型的煤炭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如果强行破产清算,会造成大量的银行坏账,加大地方财政和金融风险。
图表14:煤炭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15:煤炭行业现金流动负债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经国研整理
一方面产能过剩行业拖累经济发展,然而新兴产业也并非十全十美。不少人都认为互联网金融P2P是前景光明的新兴产业。但最近以“e租宝”为代表的跑路潮提醒我们:原来这只是一场泡沫!
2015年12月8日,号称交易超700亿元、涉及近90万投资人的“超级平台”e租宝涉嫌非法吸存受查。数据显示,12月份中旬多家平台出现资金净流出。投资者对网贷平台的信任,在e租宝恶性事件爆发后降至冰点。
随即,历时两年多的网贷监管征求意见稿于12月28日出台,行业进入18个月整改倒计时。
截至2015年12月,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3858家,其中问题平台数1269家。P2P行业淘汰率近40%。此外,P2P平台在寻找相对优质资产上也变得更加困难。由于经济下行,过去两年资产端的议价能力在增强,导致P2P平台的收益率不断下降。
作为撮合借贷双方的中介机构,网贷平台并不缺乏盈利模式。只是,在市场存在刚性兑付的前提下,大部分平台仍会选择垫付资金,来填补坏账窟窿。
2014年网贷平台能以13%—15%的年化利率,拿到相对优质的资产,去掉成本,平台能给投资人10%以上的收益率;而2015年,行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资金非常充沛,优质的企业和项目在减少,优质资产愿意负担的融资成本,降到了10%以下。行业正经历“寒冬”。
图表16:网贷平台各年问题平台数量

资料来源: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17:网贷平台各年综合收益率

资料来源:华经国研整理
2、不良资产规模接近1.2万亿
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谓全面爆发,连续17个季度上升。2016年2月15日银监会发布最新商业银行数据显示,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2014年末的8426亿元新增4318亿元,增幅达到51.25%。不良贷款率1.67%,同比上涨0.42个百分点,环比三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按照机构类型来分,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增幅最高,农商行的不良增幅甚至超过了70%。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36亿元,较2014年末的1619亿元,增加917亿元,增幅为56.64%,不良率1.53%,较年初升0.42个百分点。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1862亿元,较2014年末的1091亿元增加771亿元,不良率2.48%,较年初的1.87%上升0.61个百分点。
同期,大型银行2015年末不良贷款余额7002亿元,较2014年末4765亿元增加2237亿元,增幅为46.95%,不良率为1.66%,同比上升0.43个百分点。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1213亿元,较2014年末的855亿元增加358亿元,增幅为41.87%,不良率1.4%,较年初升0.24个百分点。外资行不良贷款余额130亿元,较2014年末的96亿元增加34亿元,增幅为35.42%,不良率1.15%,较年初上升0.34个百分点。
2015年不良贷款有四大风险点,农商行和农业银行首当其冲,其次西部地区贷款风险凸显,第三是公司贷款恶化较快,第四是批零、制造业是重灾区。
不良贷款的增加对银行业而言压力倍增,对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而言却是风口。2016年初_常务会议就明确提出,支持银行加快不良贷款处置。
图表1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

资料来源:银监会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19:2015年各类型银行不良贷款(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银监会 华经国研整理
3、不良率突破1.5%警戒线,至1.67%
截至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1.67%。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十多个季度连续上升。
历史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009年末、2010年末和2011年末分别为1.58%、1.14%、1.0%,2012年末降至0.95%;2013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均为0.96%。2013年三季度起,不良贷款率逐季攀升,年末为1.0%。2014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及四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04%、1.08%、1.16%、1.25%。2015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及四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9%、1.50%、1.59%、1.67%。可见,2015年是近年来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的一年。
在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未变的情况下,短期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和释放的过程将延续,加之银行资产规模庞大,5%的不良率就能吃掉银行全部利润。2016年不良贷款率升势难改。我们预测,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攀升至2%左右。
图表20:不良贷款率及趋势

资料来源:银监会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21:让银行利润清零的不良率水平

资料来源:华经国研整理
第二节、金融环境:货币“放水”伴随资产荒,有利于银行高效处置不良
一、货币迎来全面宽松期
1、央行持续降息降准,存款利率降至1.50%
2015年历经五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1.5%,一年期贷款利率降为4.35%,双双创下14年新低。
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再度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实施了定向宽松的政策,包括开展SLF、MLF、SLO操作、放宽房贷政策、全面降息,旨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展望2016年,央行将继续实施稳中略宽的货币政策来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我们预期人民银行或再调低存款准备金率4次,每次50个基点,以及减息2次,每次25个基点。人民银行亦将继续采取包括抵押补充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等定向数量型工具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我们预期今年M2增长约为13.0%,新增人民币贷款或为10万亿人民币,社会融资规模约15万亿人民币。
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12月,央行口径人民币外汇占款下降7082亿元,创历史最大降幅。外汇占款的大幅下降与当月外汇储备的大幅缩减一致,主要反映预期人民币贬值下,部分资本外流。外汇占款大幅减少,其他条件不变,社会流动性趋于紧张,再考虑到稳增长的需要,这就使降准的概率大大增加。对于此推测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资本的持续流出需要通过降准来对冲。在2015年12月,随着人民币汇率走贬,我国资本流出压力再次大幅攀升,当月外汇占款下降6290亿。尽管当前政府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但其效果要体现出来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2016年1季度外汇占款预计仍然会大幅减少,降幅保守估计在1万亿元以上。同时,信贷投放所创造的存款也会带来存款准备金的锁定。总的算起来,2016年1季度基础货币的缺口应当在2万亿元左右。如果不降准,而仅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短期工具,很难保证金融市场资金面的平稳。
其次,经济稳定增长也需要降准来扶持。从政策导向来看,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供给侧改革。这些改革举措真正见效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意味着2016年经济增长仍会面临很大下行压力。因此,为了维持增长的稳定,防止经济硬着陆,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宽松态势来托底增长。这也是2015年_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提出的要求。因此,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降准来促进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最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更多取决于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以及汇率调控政策本身,而与是否降准关系不大。事实上,2015年10月之后我国一直没有降准,但人民币贬值预期却大幅上升。如果因为要稳汇率而在国内货币政策调控方面束缚手脚,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反过来也容易伤及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信心。
2、宽松预期形成,SHIBOR利率持续低位徘徊
截至2016年2月17日,隔夜和7日Shibor利率分别收于1.974%和2.297%,较上周同期分别回落0.9bp和15.6bp,跨节因素消退是7日Shibor利率显著回落的关键。
就国内环境而言,稳增长同时避免过度放水成为主导货币调控的_思路,春节前短期工具对存准下调的替代进一步说明央行对长期资金投放的审慎,而节后公布的货币信贷数据则表明供给端的积极,加之美元走弱后人民币贬值预期降低对资本外流的阻滞,央行将进一步推迟降准的开启。
M1增速继续超M2,市场流动性需求依然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到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2.0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同比增长4.9%。2015年全年净投放现金2957亿元。
M1增速连续三个月超过M2,较上月末略微收窄0.1个百分点,经济活跃度有所提升,但社会总体投资动力不足的情况仍在继续。考虑到2016年初股市大幅下跌,同时2016年1月14日央行进行1600亿元的7天逆回购操作,创11个月新高。
综上所述,相较于稳增长,对过度放水的反思以及对降准行为的审慎表明流动性持续改善已无可能,仍需观察的仅是流动性宽松收缩的程度,既然宽松顶已显,那么货币市场利率再度下行的空间即已悄然关闭,中长端利率的下降更多的将依赖于流动性的结构腾挪,由此收益率曲线的平坦化仍有望延续。
图表22:隔夜及7日Shibor利率趋势

资料来源:SHIBOR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23:隔夜及7日Shibor利率周均值趋势

资料来源:SHIBOR 华经国研整理
图表24:2015年1—12月货币供应量及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 华经国研整理
二、高息资产难觅,资产荒下金融机构普遍“不差钱”
1、资产收益率全面下行,十年期债券收益下破3.5%
2015下半年股市暴跌后“资产荒”下债市收益率一路下行:查配资和暂停IPO之后,汹涌的再配置资金流向债市,上半年累积的打新基金加起来超过两万亿。此外,打新退潮之后资金一定程度上从大银行回流到中小银行。不仅是债券,分级A也大量被抢筹,资质较好的信用债在打新暂停之后在市场上被无理性抢夺,“资产荒”已经隐然出现。
公司债扩容之后供需两旺,可质押品种的需求旺盛,大量的可质押公司债中标倍数在4倍以上,很多房地产公司债发行上市用来置换房地产公司的存量债务。此外,在行情演进了之后,信用利差已经被压缩的非常狭窄,长端利率债的机会出现。汇改后的双降给市场指明方向:货币政策的重心仍为利率而非汇率,市场再无迟疑,收益率单边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52%降至3%以下,下行幅度高达50BP以上,债市也完成了信用债到利率债的轮动。
以目前数据来看,虽然广义信贷大幅扩张,但经济并未有明显起色,而通胀在低油价背景下即便有季节性扰动也难以趋势性走高,因此市场对于货币信贷以及通胀数据并没有做出过激反应。从政策动向来看,公开市场每天可操作意味着央行将力保流动性稳定,下调MLF中长期限的利率显示央行仍有意愿降低机构获得中长期流动性的成本。虽然短期受制于汇率因素难以降息降准,但流动性并无太大忧虑。未来即便信贷以及债券供给大幅增加,低利率环境也将维持。一段时间内,收益率或维持低位震荡。
图表25:中债净价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中债登 华经国研整理
2、金融机构四处寻找高息资产通道
世界银行于2016年1月发布了2016年最新《全球经济展望》,其中指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主要原因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贸易与资本流动疲软,以及一系列金融波动消耗了经济活力,并调低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经济走弱背景下,全球央行纷纷推出货币宽松政策。
中国也不例外。央行2015年五次降息,总体降幅超过20%。展望2016年,中国GDP增速低于7%已成为市场一致预期。经济增速放缓背后必然需要有力的政府调控,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已成为央行放水的有效途径。
2016年,市场资金充裕已成为共识;资产荒也已基本成为现实。
我们能够看得到的背景就是实体经济对于流动性的吸纳能力,很难在短期内出现本质性的改善,但是整个资金的供给程度来看,包括流动性宽松的程度来看,很可能不会发生改变。因此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将保持持续充裕,同时,在这种预期收益率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之间的裂口短期无法得到修正的情况下,资金对于高收益资产配置的需求会持续大于供给,造成了所谓的资产荒。
这一状况基本是伴随着中国市场利率总体下行和A股2015年下半段趋势性下跌开始的:股票市场估值过高,债券、银行理财产品及存款收益率下滑,大宗商品跌跌不休,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饱和。因此,闲置资金将继续流向股市成为一致预期。但一致预期很多时候会成为反向指标,原因是产生预期的主体往往已按其预期完成资产配置,相关资产缺乏足够的后续资金推动其朝着一致预期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看,金融系统充裕的流动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方面,流动性的供给端,为完成2015年以后每年6.5%左右的经济增速,同时保证在税费方面继续降低企业成本,M2的同比增速仍然必须保持在12%甚至更高的水平之上。另一方面,流动性的需求端,转型期存量资产利用率的提升将使得增量资产需求受到抑制,同时资本投入回报率的下降以及反腐、政绩考核目标的调整降低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从而实体经济投资对流动性的吸收能力难以出现明显上升,更可能是减弱。充沛的流动性供给叠加实体经济对于资金的吸收能力不足,意味着虚拟经济(金融系统)将维持充裕的流动性环境。
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环境下,银行未来信贷投放必须积极寻找新机会。
三、宽松低利率资产荒有利于银行快速处置不良资产
2016年预期来看,银行不良资产双升压力不减,出售意愿将继续提高;但从出售资产质量看,不良资产市场在大部分地区仍由银行掌握主动权,资产质量相对较差,房地产业、制造业是新增不良的主要来源。
由于“钱多、好资产少”渐成常态,国内市场无风险利率正在降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下降;预测2016年,资金再配置压力将有增无减。与“资产荒”随影而行的是不良资产的飙升,不良资产的飙升遏制了银行连续几年的利润增长。
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承压,2016年不良贷款的处置规模将大幅增加;四大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规模也呈增加趋势。
这个基础上,银行不良资产价格整体上将小幅下跌,不良资产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也将小幅降低;这也会带动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机会较2015年有所增加。
不良资产是逆周期行业,在经济上升期时,资产的估值往往会普遍偏高,存在泡沫化,会偏离合理公允价值很多,同时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也偏大,而在经济下行期,优质资产难觅,出现“资产荒”,资产价格一路下滑,能更接近合理价值,甚至会出现低估。在收到底层‘成色’较好的不良资产包后,当经济重回上升通道则意味着资产的大幅升值,不仅能覆盖收购成本,还能带来可观收入。
处置不良资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大量资本介入,没有资本的介入,不可能顺利处置不良资产。并且,现阶段资金充裕,资产配置的空间比较大,监管条件、中介能力和投资者认可条件都已经具备,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此有利时机。
“资产荒”并非没有资产,而是缺乏高收益的低风险资产。其正在倒逼财富管理机构不断创新,在资产端提高风险偏好,进行全球化、多元化资产配置成为破解“资产荒”的必行之举。“资产荒”对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资产荒”下,资产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跨地域、跨周期、跨币种均衡配置状态。资产配置正在发生两大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全球化,其次是多元化。
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利用国家“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贷款处置”的政策,吸引民资和外资参与资产处置,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入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机制,发挥多种资源的作用,加速不良资产处置进度。
要采取有效形式,鼓励各国投资者进入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同时我国可利用的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让私营企业主和民营企业家参与。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大量民间资本亟须寻求出路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取消各种限制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介入不良资产处置。
允许民间资本不论来自单位还是个人出资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股权和实物资产,并部分或全部享受资产管理公司的有关优惠政策,并切实保障民间资本出资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后的债权人权利和股东权利,以解除收购方的后顾之忧。
第三节、政策环境:守风险稳不良,全面推行资产证券化
一、银监会风险测试确保银行业不良资产稳定
银监会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对于五级分类不严、藏匿不良贷款等行为,银监会坚持“零容忍”,并着手建立更全面的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除不良贷款外,关注类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率等指标,都纳入监管工具箱,以全面评估银行业信用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_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讲话称,“截止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17季度上升,且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0季度上升。”
银监会要求,随着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5%下降至2015年的7%左右,银行业利润增速就从2011年的39.3%陡然下降至2015年的2.3%,而不良贷款却从1.05万亿元上升至1.95万亿元。这表明,“速度情结”再也难以为继,经营困难、风险加大使得银行业转型压力日益凸显。
银监会要求,2016年要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着力整合银行资金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重点风险守住风险底线。在积极支持房地产去库存的前提下,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强对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和风险监测,稳妥应对房企信贷风险事件。
二、央行窗口指导优化银行处置不良规模
2016年1月11日银监会在_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部署2016年重点任务时表示,今年将着力提升银行业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功效和能力。
2016年2月16日下午,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此文对于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而言,都是一次信贷机构的大调整和大部署。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将呈现以下2个趋势:
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上一轮中国呆坏账核销大潮还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堪称史上最大一波国企改革登场,_以极大的决心、魄力和代价启动了一轮主动出击的国企破产、重整、下岗、债务核销的改革计划,现在看这一国企改革计划,虽然当时代价巨大,但却让此后的中国经济收益匪浅。
不过,这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国企改革,而且当时的“入世红利”和投资驱动的“黄金十年”熨平了改革的阵痛。但这一次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则面临不一样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还没有来到窗口期。
但要完成这次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的彻底淘汰,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必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信贷和金融资源解放出来,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见到成效。
因此,此次央行、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银行要准备出手各种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置风险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基调也是近年_: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从2014年到2015年,随着钢铁、光伏、造船等行业接连出现企业破产案例,其实银行已经启动了债务核销。只不过,在2016年,债务核销将会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
以《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为喊话筒,央行在给一直畏手畏脚的商业银行松绑,意思是,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方面,要放开思想包袱,大胆干。但债务核销也将会是有选择的,具体看:
1、国有企业将会优先考虑。一是因为国情;二是因为政策操作相对好推进;三是为了防止出现“恶意脱保”等负面效应,以及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道德风险”。
2、“僵尸企业”将会优先并坚决地予以考虑。那些“类僵尸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将会更多的通过“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推进债务重组。或者,干脆直接按照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入破产程序。
不过,按照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的难点在于,究竟该如何界定僵尸企业。
呆坏账核销和处置 ……(未完,全文共84975字,当前仅显示1528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通道创新及落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