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学习体会/学习材料/新农村/农业讲话/经验交流/考察鉴定/>>正文

赴外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考察报告

发表时间:2017/7/10 7:23:55
目录/提纲:……
一、经验和做法
(二)依托整合现有资金,提升建设质量和标准,破解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瓶颈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牢了扶贫攻坚的有利基础
(五)持续强化环境整治,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形成了群众主动作为的良好风尚
(六)坚持各方统筹协调,全面凝聚工作合力,推动了各项任务的高效落实
二、启示与思路
(一)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是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基本前提
(二)坚持因地制宜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是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三)坚持试点示范与面上推进有机结合,是推进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重要方法
三、意见及建议
……
赴**市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新农村建设经验,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2014年11月1日-7日,由县政府副县长**带队,组织财政局、建设局、环林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长一行20人赴**市,先后对**等地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成员通过认真听介绍、用心看示范点、与当地负责人广泛交谈,带着问题思考,处处感受到了**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
一、经验和做法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立足市情实际,以建设生态文明新村庄、打造幸福美丽新农村为目标,把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旅游示范县创建等工作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示范村,特别是在村庄整体规划、环境卫生整治、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倡导文明新风以及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一)立足县情准确定位,促进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确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近年来,**市**县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集中打好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特色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5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套”工程,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实施,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同步治理,改造房屋风貌与绿化美化庭院同步推进,完善配套设施与改造危旧房同步进行,发展富民产业与建设乡村旅游景区同步培育,进一步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三是低成本打造亮点。从各村实际出发,既高点起步又量力而行,不搞大拆大建,依山伴水依势建房,新农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形成了田在山边、景在田园、房在画中的美丽景色,降低了建设成本,又打造了特色亮点,创造了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条件。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牢了扶贫攻坚的有利基础。一是推进交通道路攻坚。以打通断头路、联网路、产业路和提升公路通达能力为重点,依据不同级别道路修建标准,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融资、群众备料一起上的办法,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不断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二是加快房屋特色改造。本着“先规划、后建设、有特色”的原则,按照不同村组地形、环境、山水等特点,突出青砖亮瓦、灰粉白墙等低成本新建改建方式,充分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加大群众自筹力度,以群众自建、各村集资为主要形式,抓危改、造环境、建新村、促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项目支撑,带动了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加快转变。三是坚持整流域协同推进。不断加强流域防洪、城市防洪、区域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全面开展便民桥、村社道路、河堤、人饮、危房屋改造、经济林综合管理等工程,推进新农村整乡整流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打牢了群众脱贫致富建小康的基础。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美化环境与群众脱贫齐头并进,拓展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核桃、萍果、茶叶、花椒、中药材、马铃薯、大鲵特种养殖、食用菌等增收致富产业。至目前,西和县的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和蔬菜分别达到了40万亩、25万亩、6万亩和5万亩。素有“千年药乡”美誉的**县把壮大中药材产业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举措,签订了总投资11.2亿元的产销合作协议,启动了总投资8.1亿元的哈达铺华昌国际中药材物流城,多渠道筹措资金4100万元,注入县小额担保公司,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民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已累计发展核桃59.5万亩、茶叶5.478万亩、桑园4.92万亩,花椒26.47万亩、中药材7.68万亩,发展蔬菜2.3万亩,发展大鲵养殖大户305户,人工养殖大鲵7.5万尾,在全县适宜区发展黑木耳10万架。同时,以 “双联”工作为平台,采取政府奖补扶持、双联部门帮助、科技人员指导、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等多种方式,整乡整村开展了防虫、清园、施肥、涂白等全覆盖管理,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康县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按照“一轴两线三片八区”的布局,建设旅游精品节点40个,初步打造了一条在西北地区独树一帜的百公里竹海生态风情线,先后被授予为“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在全县形成了打造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共识。**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自然风貌,突显田园风光,在山区或半山区域,按照房屋+地埂林带(花椒)+房屋+村边林带的模式打造;在川坝河谷区域,按照生态林+文化墙+生态园+房屋+绿化带+道路(水)+房屋的模式,形成周边生态林(经济林)、中间新农村、房前绿化带、屋后瓜果园、路渠相配套、文化墙上描的美丽图景;在旅游景点区域,按照经济林+房屋+道路(渠)+景点的模式,形成新农村依山、观景点靠水、常青树锁边、经济林建园的建设格局,体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田园风景,打造生态旅游和生态型观光农业的典型。通过以上三种类型的建设规划,配合西和和传统民居一三合院结构为基础基调以及具有秦汉风味的元素嵌入,形成了具有浓厚西和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亮点。
(五)持续强化环境整治,培育农村文明新风,形成了群众主动作为的良好风尚。我们所到的**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按照城市与农村并重、集中整洁与长效管理并重、教育规劝与严管重罚并重、行政推动与机制保障并重的原则,全面推广“三抓三带”(抓学生带家长、抓干部带群众、抓城区带农村)、“抓一带二”(抓一个示范户,带两户一般户)、“1+1+10”(1名驻村干部+1名村干部+10名示范户联动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等典型经验,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推广“一坑两池三桶四筐”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着力加强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和回收体系建设,以修建垃圾屋、垃圾焚烧池,配备手 ……(未完,全文共6838字,当前仅显示240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赴外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考察报告》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