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科学发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推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3/15 16:53:10
目录/提纲:……
一、推动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举措
二是戏曲突出本土化
二、制约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是戏曲市场萎缩与观众流失快速加剧
二是文化人才欠缺和资金不足相并存在
三是戏曲文化营销与戏曲平台后续乏力
三、推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对策
四要建立良好的传播平台,搭建良好的展演平台,黄梅戏艺术展演有必要形成常态化
三要加大环境优化力度
……
推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地处皖西南,属雷池故地,成语“不能越雷池一步”即源于此。雷池居长江中游,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山川毓秀,滨江襟湖,上承荆楚,下接吴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富饶。独特区位,造就了长江文明中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古皖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因而创造了“雷池故地”、“三孝故里”、“黄梅戏乡”、“挑花之源”等后世乐道的记忆。现雷池已从单纯的地名,跃升为文化地标,成为**人最重要的人文标志和精神图腾。黄梅戏艺术在**源远流长,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最早的黄梅戏艺人,堪称黄梅戏鼻祖的蔡仲贤在**组建了黄梅戏最早的班社“长春班”;最早被搬上银幕的黄梅戏《天仙配》,最初从**素有“戏篓子”之称的艺人胡玉庭口中传出,后是由**籍戏剧作家陆洪非先生改编而成,《天仙配》脍炙人口,经久传唱,把黄梅戏发扬光大,成为_五大剧种之一;最早入“长春班”演出的女艺人胡普伢,成为黄梅戏演艺史上职业女演员第一人。黄梅戏与**雷池文化交融交汇,形成了**黄梅戏的独特唱腔“龙腔”。改革开放以来,由谢樵森创作的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黄梅戏剧本《木瓜上市》,廖善友主创的曾获第二届_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0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大戏奖。2015年民营黄梅戏剧团成功将《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搬上舞台,且《孟宗哭竹》获全省优秀新创戏曲剧目小戏。2017年为学习宣传_的_新创排了《追梦一家人》、《脱贫奔小康》。优秀黄梅戏创作地方化、生活化,赢得了观众市场。
第二,以惠民为服务之基。以惠民为根本,着眼群众、服务群众,坚持重心向下,在群众中创作生产,在群众中演出提高,在群众中赢得市场、赢得口碑、获得生命力。2017年举办的第二届油菜花系列赏游活动,**县充分挖掘黄梅戏文化元素,把“中国美丽田园—**油菜花海”品牌与黄梅戏相融合,在油菜花海观赏点举办“雷池花戏台”黄梅戏票友大赛,吸引众多黄梅戏爱好者、赏花游客同台竞艺,过足戏瘾。一是开展黄梅戏进基层,以送戏下乡和送戏进万村的形式,积极推进黄梅戏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尽管作为一项文化民生惠民工程。随着民营院团的兴起,且他们有的院团已进入省百家院团,也作为**黄梅戏进乡村的演出主体,参与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招标。近几年,每年全县组织送戏进万村118场,送戏进贫困村30场,年均投入70余万元。二是推进黄梅戏进校园,2017年初,**县启动全面推进黄梅戏进校园,积极打造戏曲特色艺术教育,精选51所中小学校,涵盖所有中心学校和初高中,包括民办学校,让在校每位学生均能享受到免费观看一场黄梅戏。
第三,以市场为发展之道。处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席卷文化市场,民族戏剧整体滑坡的今天,黄梅戏的发展出路就是改革,最根本的是扎根基层、搏击市场。一是以改革为动力,作为拥有60余年建团历史的**县黄梅戏剧团,改革后,不等不靠,主动寻求市场,每年在浙江台州、温州、金华等地均有6个月的商业巡演,连续多年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居全省县级文艺院团前列,赴江浙商业巡演年均达400场次。2017年,他们又将触角延伸到内蒙包头,开拓了北方最远的一个市场,12月他们又成功走进天津大剧院。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与此同行的,**县民营黄梅戏院团迅猛发展,除了12家经过正式登记的院团外,还有20多家民间班社,从业人员达600多人,年演出场次7000多场,年总收入近1000万元。他们长期活跃在浙、闽、赣、鄂等地,在众多的开拓大军中,**县长江黄梅戏剧团和**县百花黄梅戏剧团的表现尤为出色,获得省“百佳院团”称号,长江剧团被评为_“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且多次参加安庆市安庆市黄梅戏及地方稀有剧中小戏展演活动,及省组织的调研活动和安徽文化惠民季·好戏大家看民营艺术院团展演活动等,民营院团发展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制约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戏曲戏场不景气,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急剧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发展。
一是戏曲市场萎缩与观众流失快速加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黄梅戏等地方戏曲面临着观众减少、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等困难。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方言功能弱化,新的娱乐方式兴起,戏曲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没有了戏曲的展现,地域文化也就失去这个优质载体,就不能较好的发挥和宣教一定区域内的文化。
二是文化人才欠缺和资金不足相并存在。人才低端化、戏曲传承后继乏人,是普遍现象,戏曲的发展是以剧本为载体的,本地编剧作家寥寥无几,黄梅戏更是如此,特别是自有创作人才的缺乏。戏曲市场化后,原有国有剧团改制转企,缺乏资金,于是出现养创作人才不如租创作人才,一些民营剧团更是无从谈起。
三是戏曲文化营销与戏曲平台后续乏力。随着文化_市场化基本形成,黄梅戏长期在政府的保护下生存,缺乏竞争意识和营销意识、营销手段,把剧种推向市场化,需要多平台支撑,仅仅通过搭建展演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在新形式下,已不能满足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
三、推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对策
优秀的地域文化可成为民族大文化的典范,杰出的地方戏也可成为民族戏曲的代表,黄梅戏产业化发展,必须面向市场、面向观众,懂得经营、善于经营,走改革创新之路。
思考一: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建立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黄梅戏是在发展中传承和传承中发展,其传承不应该是僵化的、静止的保护,应是动态中 ……(未完,全文共4455字,当前仅显示2250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推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