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和谐/社会实践/>>正文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

发表时间:2006/1/9 18:14:20

目前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大家看近年来的结构,就会知道,农业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以下,常年大概维持在%左右;乡村两级的消费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下降到%以下,常年大概维持在%-%左右,如果把县级的消费加上,县以下的消费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规模的%左右。农村社会经济总量占_经济总量的比重,县以下现在是%左右。尽管我们国家还有亿左右的户籍农民人口,还有接近亿的实际农村人口,但是不可能立足于%的农业产值,%的农村消费,来产生足够的税源,维持一个比较现代的上层建筑,包括政府管理、文化娱乐、宣传教育、卫生科技、法制建设等等方面。
  如果把上面一组数据作为分析依据的话,我们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就应该得出一个很清晰的被_基本常识所确定的概念,那就是:这种比较传统的生产力,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什么呢?这样一种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基础,它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应该是什么呢?我们既不可能要求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也不可能要求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_宣传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个基本常识,当然就是_的基本常识,那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的。当然,辩证法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0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资源不够,就意味着针眼不够大,线就穿不进去。
  我前两天刚从河北一个农村回来,村里的干部说,我们花了多万块钱,按照上级的部署搞文明村建设。部署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村的街道两侧搞花坛、搞绿化。上级要来检查。这个村刚把两侧的水泥花坛砌起来,再用城里街道上常常能看得到的铸铁栏杆围上,刚修到这儿,就连种花种草的钱都没有了。可见,上级下达的任务,到了基层就变成了成本,把这个村一年的开支几乎全都花完了,其他的事怎么办呢?上级领导想的是很好,要怎么样。有这么多的“要”,都给钱吗?不给。
  请注意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国家每年都按季公布我们的供求平衡商品和供大于求的商品有多少。大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国内已经没有需求大于供给的商品。也就是说,按照一般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这就是生产过剩。随之,就是企业普遍开工不足,无论怎么改制。当%的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连年生产过剩,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改制也不会有正效应。
  这就是今天很多宣传部门的同志绕不开的理论误区,但这是现实。
  无论上级怎么强调要扩大内需,占人口%的农村地区如此低的消费水平,怎么能够扩大内需呢?连老外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大中国、小市场”。中国人口亿,但是这亿人都是有现金支付能力的购买_吗?当然不是。只有-亿的城里人有现金支付的购买能力,可以是一个现代消费_,而亿左右的农村人现在仍然属于现金支付购买能力很低的庞大的半自给_。中国要想扩大内需,就严重地受制于当前的所谓“三农”问题。
  因此,“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维持高速增长就非常困难。到**年,连续几年了,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进出口,靠外需拉动增长,或者叫做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在不断增加。年超过,**年超过%。听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口大国,要靠外需拉动经济吗?但国内市场开拓极其困难,企业开工不足,无论怎么改制,正效应都难以产生。
  有人说股市低靡。当然股市低靡,上市公司没有办法开拓市场,下属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股价怎么能上去呢?于是,内需不足就连带着中国的资本市场也长期低靡,熊气弥漫。并且,社会投资也就找不到出路。因消费无法扩大,内需无法拉动而导致的生产过剩,导致资本市场低靡,接着导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总体上的资本过剩。接近万亿的社会存款,至少有万亿贷不出去。甚至到去年年底,财政资金都发不出去。往哪儿发?什么领域能够产生正效应?
  看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怪圈,_就是“三农”问题。
  做媒体的同志很清楚,如今,大量的农民上访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从过去强调农民负担重,改变为现在强调有限的资源被抢夺式的征占,那就是土地问题。
  这种难以正常运行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和怪圈。中国出现资本过剩和劳动力过剩双重过剩压力之下的恶性循环。以往加强国有经济、加强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导致的偏差,使我们现在正在受经济规律的惩罚。
  因此,我个人高度评价_**年提出的全面小康的大目标,高度认同**年十六届_全会提出的五项统筹,以及随后于**年_强调的_,同期**年月号发布__、_一号文件,随后,到**年初,在第二个新世纪的一号文件发出的同时,_强调了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这些新的提法表明,_的战略,从**年十六大以来,正在出现重大转变的趋势。
  因此,“三农”问题被_强调为重中之重并不是孤立的,并不是简单的。不是因为是农村出了点上访告状,发生大量_性事件,农民反应比较强烈。不仅仅是这些。“三农”问题应该是国家发生重大战略转变的诱因,或者至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因为出现严重的“三农”问题,因为农村的上层建筑违背常识地不适应乡村的经济基础,因为农业的相对份额下降和农民的收入相对下降,因为农村购买力低下,无法拉动内需;因此整个经济不得不走外需型的道路。而从长期看,这又是走不下去的。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月份接受“中国经济学奖”的时候,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我们以往搞改革的经济学家,为改革政策出谋划策的经济学家,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懂农村,不懂农民,也就是说不懂“三农”。他说得对,不懂“三农”,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看来,这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不是农业部 ……(未完,全文共4481字,当前仅显示226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