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浅谈数学的设计

发表时间:2006/2/19 11:59:32
目录/提纲:……
一、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一)目的性
(二)实用性
(三)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数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二)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
(三)系统性
(四)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一)可接受性
(二)直观性
(三)启发性
四、三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
……

  数学课程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也是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从年以来笔者参加了多次数学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验研究,从三十余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数学课程发展规律的一些认识。影响、制约、决定数学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需求,数学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数学课程的发展决定于这三个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本文基于《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的实验着重探讨这三者如何和谐统一推动数学课程的发展。
  一、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促进数学课程发展的众多动力中,没有比社会发展这一动力更大的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政治方面的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目的性
  教育必须为_经济建服务。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要为_经济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做出贡献。当今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信息社会里多数人将从事信息管理和生产工作;社会财富增加要更多地依靠知识;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周期和人的职业寿命都在日益缩短,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必须把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4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是没有满足这一要求。
  (二)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
  应用数学近年来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和领域,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这种形势也要求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有所反映。从“新数运动”开始,各国数学课程内容中陆续增加了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的初步知识。这一方面说明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数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基础,对中学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科学研究的需要,“离散数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中学数学课程中应当增加离散数学的比重。
  (三)系统性
  基础数学,包括代数、几何、分析到世纪末都相继奠定了严格的逻辑基础。到本世纪年代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用公理化方法,使整个数学结构化。任何一个数学系统都可以归结为代数结构、序结构和拓扑结构这三种母结构的复合。经过用公理化方法的整理,使数学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的整体结构。因此,作为符合数学知识结构要求的中学数学课程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
  (四)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现代数学进行着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的相互_。许多曾经认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数学分支,现在已建立在共同的统一的思想基础上了。
  数学思想和方法把数学科学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结构的整体。所以,我们应该体现突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实验教材》以“反璞归真”的指导思想来满足数学学科发展的要求。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数学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发展,要经历多种水平,多种阶段。认知的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基于这些规律,要求数学课程具有:
  (一)可接受性
  教学内容、方法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旧意义同化,从而形成更为高度同化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它包括输入、同化、操作三个阶段。因此,作为数学课程内容要同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有密切联系。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不能过低或过高,要处于同级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程内容被学生理解,被他们接受,才能产生新旧知识有意义的同化作用,改造和分化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二)直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由具体运算进入了抽象运算阶段,但是即使他们在整体上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抽象运算的水平,在每个新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仍然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他们在学习新的数学概念时仍采用具体或直观的方式去探索新概念。因此,数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不拘泥于抽象的形式,着重于向学生提示抽象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其本质。也就是要“反璞归真”。
  (三)启发性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表现为发展程序尚未成熟,正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一定的靠智力解决的任务,但只要有一定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就有可能完成任务。数学课程的启发性就在于激发、诱导那些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的发展,不断地使“最近发展区”的矛盾得到转化,而进入更高一级的数学认知水平。
  要使数学课程真正具有启发性,需要克服两种偏向:第一,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甚至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愿望。第二,内容过于复杂、抽象。超过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学生将会由于不能理解它,产生畏惧心理,最后厌恶学习数学。
  布鲁纳曾指出,向成长中的儿童提出难题,激励他们向下一阶段发展,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的数学课程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这是课程内容启发性的体现。
  《实验教材》用“顺理成章、深入浅出”的指导思想来体现以上诸要求。
  四、三方面需求的和谐统一
  上面分别考查了三个方面对数学课程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有时互为前题,互相补充,而有时却是彼此矛盾的。这导致了数学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才能使这三方面的要求和谐统一呢?从《实验教材》年的实验中形成了字指导数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比较恰当的统一了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这字的指导思想是“精简实用、反璞归真、顺理成章、深入浅出”。
  “精简实用”是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恰当地表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正确关系。由实际到理论,就是由繁精简,把实际 ……(未完,全文共6765字,当前仅显示237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浅谈数学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