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县域/科学发展/社会实践/>>正文

区域经济发展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发表时间:2006/3/24 19:46:32
目录/提纲:……
一、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节水制度网络
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且分布很不均匀,目前我国个建制市中,已有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多座。在这种情况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保障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近两年,水利部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今后,需要进一步宣传和推动这项工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研究“节水”问题,要在从工程技术层面讨论问题的同时,对由水资源再分配衍生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开展多学科交叉研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60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_。三是制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包括水行政复议规则、水事调解与裁决规则、违规处理规则等,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建立完备的执法机制。
  ⒉建立以水权、水价、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配置制度。既要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水交易市场,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对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分配和有偿流转,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⒊建设公众参与的社会节水运行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发挥群众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用水户协会等形式,实现群众用水的自我管理,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建设公众参与的社会节水运行机制。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提倡节水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努力发展节水文化。
  ⒋处理好不同制度间的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涉水法律间的交叉问题。目前,有诸如《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环境保护法》等多部相同级别的涉水法律在同时施行,这些法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如《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把对水资源的管理人为的割裂成水量和水质两部分并把管理权分别授予两个部门,而事实上有质无量和有量无质的水都不能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水资源。因此,必须强化执行法律过程中的协调机制,提高应用法律的水平和效率,形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合力。其次,要处理好治水制度与区域公共制度的关系。流域治水制度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本来是制定流域内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依据之一,但由于制度衔接不良,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流域治水规则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区域相关公共制度脱节或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管理制度缺位,加剧了水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各区域在制定发展战略,并不考虑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到布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定型后,一旦供水不足、水资源短缺,要想调整结构与布局难度很大。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以流域治水制度作为重要依据,不能只强调自身的用水需求,要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在制定流域治水制度时,要兼顾流域内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布局,不能只偏重单项工程项目的技术论证等。
  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_的要求,不能把发展等同于简单的经济增长,不要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按照节水型社会的发展方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⒈通过结构调整优化配置水资源,将水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发展节水型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经济产出。节水型社会一定是“节水”和“增效”的双赢,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换取用水量下降。一个地区根据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和调整,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仅不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反而能够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缺水地区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不新 ……(未完,全文共3334字,当前仅显示168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区域经济发展与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