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农村/新农村/农业讲话/商场/质检/>>正文

农村市场监管中的盲区与误区

发表时间:2006/4/23 19:22:04
目录/提纲:……
一、农村市场监管中的“盲区”
(一)从经营场所上看监管盲区
(二)从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上看监管盲区
(三)从农村市场参与经营者角度看监管盲区
(四)农村家庭小作坊的监管盲区
二、农村市场监管工作的误区
(一)“城市思维”的误区
(二)“办管脱钩”的误区
(三)对法规、政策理介的误区
(四)管理、服务与收费的误区
三、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的对策与思考
(一)要提高认识,树立_
(二)要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服务“三农”前沿阵地
(三)要加强调研,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农村市场实际的监管工作新思路
(四)、要积极支持,加强配合,齐抓共管
……

  农村市场监管中的盲区与误区
  2004年_1号文件下发后,各行各业都加强了为“三农”服务工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也加强了对农村市场的监管与服务,特别是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各地工商机关进一步强化对农村市场的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经济秩序的监管力度,对保障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从近年农村市场现状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已形成监管中的“盲区”和工作上的“误区”,需要我们认清形势认真梳理,解析这些“盲区”和“误区”,以利做好工作,促进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市场监管中的“盲区”
  (一)从经营场所上看监管盲区
  农村中各种类型集贸市场是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重要场所“逢集”时赶集仍是农民出售农副产品、购买农资商品、生活消费品和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类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晨聚午散(露水集)、流动经营、集散人走,这类市场的规范程度低,既有方便农民参与交易的一面,又有易为售假欺诈者作弊的一面,亟需工商人员去现场实行面对面的监管。但由于农村工商所人员少,难以全部到位监管,由此而形成监管盲区。如明光市涧溪工商所,只有执法人员6人,辖区6个乡镇中有大小十多个集镇,天天都有逢集,特别是一些地方自发形成的“骑路集”,有的在大宗农产品收获时形成“田头批发市场”,工商所人员难以及时赶到现场,有的甚至无法知道,因而也就难以实施有效的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85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的进货渠道混乱,有不少是通过城镇或城乡结合部的批发市场扩散到农村。阜阳劣质奶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扩散到广大农村的。还有的搞仓储式配送,租用民房储货,用汽车流动送货到各乡村,同时,由于农民消费水平不高,价格便宜是消费的主要取向,极易被低价劣质商品损害。定远县无为工商所抽检瓶装低档白酒,被抽检的15组有11组理化指标不合格,张桥工商所抽检的14组中有7组不合格,在农村市场上,几元钱一斤的劣质糖果、过期食品仍时能发现。
  (三)从农村市场参与经营者角度看监管盲区
  在农村市场经营活动的参与者中,大至有两种:一是依法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未领取营业执照的市场经营活动参与者。按照_文件精神和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规定,农民在市场上出售自产的农副产品时,无需办理营业执照,_颁发的《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亦规定对这类情况不作为无照经营查处。但是农村市场经营活动参与者中仍有监管盲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1、原供销社、粮站在_改革中分流下岗的人员,仍有很多人从事“老本行”经营。如滁州市国有粮食企业原来共有职工1.5万多名,通过深化粮食流通企业改革,改制中身份置换,共有1.2万多人被分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从事自己熟悉的粮油、饲料购销活动,有的是被粮站反聘上岗,也有的自己干或成为外地粮商代理人,但只有少数人领取营业执照。同样,原供销社的职工也大多数是承包或租赁原企业门面从事个人经营,且不少人仍顶着集体企业的牌子,不愿办理与其实际状况相符的《营业执照》,甚至拒绝管理;
  2、农村中的原有各类事业单位,如农技站、农机站、兽医站、水利站、林业站、蚕茧站、文化站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纷纷加入到经营活动中来,有的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有的卖农资、有的搞“技术服务+卖商品”,这些经营活动往往也是监管盲区。
  (四)农村家庭小作坊的监管盲区
  农村中除一些略具规模的米厂、面粉厂、油厂领取营业执照外,还有很多家庭式的小作坊属监管盲区;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前店后坊式”小作坊,“前店”在城镇市场上,有证照经营,而“后坊”大多数在城郊或农村住家内,在未纳入监管。全椒县在2004年末突击整治中查明全县共有“前店后坊式”豆腐坊107户(其中县城内31户),有证照经营的仅37户,70户无证照,经过专项整治有67户达标,32户经过限期整改后达标,共99户(其中县城26户)符合规范,领取有关证照后合法经营,还有8户被取缔。二是一些农户从事季节性农产品加工经营,主要是端午、中秋、春节和当地一些重要庙会活动期间,生产一些糕点和当地传统特色风味的产品到市场上出售;三是从事旅游产品加工生产或代城镇大企业加工半成品玩具、工艺品,还有的为城市大型超市加工小包装副食品、净菜、水产品、果蔬产品等;四是一些制售假、劣、仿冒商品的黑作坊、窝点,如某县一个原规模很大的汽车拆旧市场被铲除后,仍有个别人高墙深院、恶狗看门,从事地下拆旧车、拼装汽车活动,虽几经打击,仍难根绝。
  二、农村市场监管工作的误区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轨期,农村市场也正经历一个“解体-重构”的巨大转型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实行的“统购包销”的流通_已经解体,而适应农村市场化发展需求的、符合当地农业经济特点的、以农产品顺畅流通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流通体系正在重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局部农村市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农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由于我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仍属小农经济范畴,“两弱”是基本特征: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_。同时由于农村市场化进程滞后,市场要素发育不足,很多交易方式还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加之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等均较现代城市落后,因而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极易受损害;
  三是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有待改进。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这个公产品,是各级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对农村市场负有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有农业、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督、文化、物价等多家,除工商机关在农村设有派出机构外,大多数机构仅设到县城,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很少有执法力量。因而农村第一线的市场监管执法力量薄弱,难以对农民提供直接而有效的公共服务。
  就工商机关而言,在农村市场化进程中,承担着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级工商机关发挥职能,大力开展“红盾打假护农”、“食品安全行动”、“培育农村经纪人”、促进“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等系列活动,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但2004年春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和一些地方发生的劣质农资坑农事件促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分析上述“盲区”的同时,再深入剖析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城市思维”的误区。
  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大,也很繁荣,工商机关对城市经济的管理投入较大,也很熟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如果将这 ……(未完,全文共7876字,当前仅显示276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农村市场监管中的盲区与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