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正文

端正价值取向 铸就不朽业绩

发表时间:2006/9/26 10:20:12


  政绩是施政者之业绩。政绩是智慧的结晶、素质的展示、能力的反映、奋斗的结果,是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水平和作为的重要标尺。端正价值取向,铸就不朽业绩,是我们党执政兴国为民的题中之义,是_领导干部履行宗旨义务、实现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创造无愧时代要求、人民期望的业绩。
  一、从儒家的“三不朽”说起
  儒家提倡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
  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为人师表,做人楷模。孔子说:“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孔子把掌权者的道德状况比为风,把民众的道德状况比作草,认为风往哪边吹,草就会向哪边倒。“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草也”;“官德降,民风乱”。官吏、行政人员直接掌握权力,其道德风貌为大众关注,起着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影响着民德民风。故历代都要求官吏们“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以实现“_”、“平天下”的目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范仲淹先忧后乐,张载民胞物与,均主张用大我压小我、小我为大我,非常高风亮节。历史上的许多人,像吕蒙正,当了宰相,生活仍然很清苦,包公也是清俭到了极点。讲儒家文化,包公成了一个标杆。宋朝的赵清献,人称铁面御史,对谁都不买账,做官清正,政简刑清,监牢里无犯人。历代诸多名臣都很节俭,有的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这就是俭的典型,也是德的一面,树立了好的风范。
  立功,就是要多行善事、为民谋利,以流芳千古。中国古代,有一种谥法,就是给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过去为官的,最怕留下身后骂名,连累子孙抬不起头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082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发展的道理,可以讲出千万条,归根结底,就一条,是为了人。
  人要生存,就要生活。要生活,就必须生产。马克思把这个命题,作为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确立了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前提。这种生产劳动,一是以人类为主体。人类按自己的本性、需要和能力及其发展为尺度,去认识、评价并改造一切客体,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以自然为对象。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界也就纳入了实践的范畴,成为人类存在的组成部分。三是以社会为依托。人们在生产中不只是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相互间也要发生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种社会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马克思把对客观的经济规律的研究和对人的关注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把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考察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有机统一起来,从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发展条件的角度,确立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进而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思想。
  要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曾论述过,资本主义生产是把物作为目的,人作为手段,而在原始社会人是生产目的,生产是为人的生存需要服务的。_社会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又重新把人作为生产目的。“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_王国,就开始了。”社会的进步,意味着人本身的发展。离开了人的需要的满足,社会文明就失去了意义,历史进步就失去了内容。所谓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人的能力即体力、智力的发展,人的关系即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需求层次的提高。_认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这不仅指出了发展的目的,而且阐述了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要摆正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为了谈自然而谈自然,也有人为了谈社会而谈社会;一种倾向是为了谈社会,而抛开自然,只承认历史辩证法,不承认自然辩证法,谈人时就抛开社会,就人谈人。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是社会的主体,自在的自然只有转化为人化自然,对人、对社会才有意义。人的生活并不像动物那样简单地依赖自然界,人能够通过实践改变旧的环境并改变人类自身,由此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自身的发展。自然可以被人化,但人改造自然时,又不能不服从自然规律。
  要力促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把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看作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的基础,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具有制约作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水平,又是人自身能力的体现。如果片面强调物质生产的作用,就会把单纯的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可能会以牺牲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也会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离开对人的作用,任何物质产品也都失去意义。如果片面强调精神生产的重要,忽视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反而使精神生产本身受到影响。离开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协调一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
  综上所述,_发展观认为,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每个人全面而_的发展;发展要采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方式,人类不仅要控制自然,更要学会控制自身;发展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不能单打一,应全面协调,实现社会的健全发育和健康成长。传统发展观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和“怎样才是好的发展”这样的价值论问题,是不甚关心的。我们今天讲科学的发展观,讲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和发展_的发展思想,把发展导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这也是现阶段执政为民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三、应当追求什么样的政绩
  选拔干部、评价人才,要看德才、看政绩、凭公认。这与过去看来头、重感情、靠关系相比,是一大进步。政绩,是执政兴国宗旨的要求,是认识改造世界的成果,其中蕴含着理想信念、思想境界、价值追求,展示着知识、智慧和能力,_着拚搏、辛劳和汗水。不看文凭看水平,不唯资历唯真才,不重关系重业绩,是一种科学导向,是一种正面激励,有助于把人们的精力和追求导入正确轨道,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有序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理直气壮讲政绩,励精图治创政绩,以政绩评是非、论成败、定取舍,用政绩造福人民、振兴祖国。
  重政绩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按照立党为公的初衷和_的要求,我们所要获取的,应当是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政绩,是经得起时间和竞争检验的政绩,是有利于当代人和后代人“代际”衔接的政绩,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文明协调的政绩,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政绩。具体来讲,我们所要追求的政绩应当是:
  ——群众满意的政绩。“天地之中人为贵,万物之中人为灵”。我们所以立党、所以执政,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人民群众不仅是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政绩评价的最高裁决者。纵观历史,中国的百姓始终顺天之则,非常善良,只要你能做到如孟子说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也就知足了,除非是你使他们真的受不了,走投无路了,否则,你做你的官,与他毫不相关。吃饭大如天。国家的支用,都靠纳税而来。政府财用不足,就增加税收。明朝末年最严重,这个税,那个税,弄到“民怨沸腾”。老百姓受不了,对政府没感情了,到了这种程度,实在难以收拾。管子说 ……(未完,全文共12770字,当前仅显示303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端正价值取向 铸就不朽业绩》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