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和谐/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2006/10/21 14:08:16


  □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袁学武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谐文化的养育,文化的基础是社会心理。培育和谐心理需要在和谐社会制度设计安排的同时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心理状态,加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的和谐文化的导向功能,建立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和教育体系,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和谐心理 社会功能 建构路径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_和谐社会。从历史经验看,变革社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获得实际利益的预期而形成的参与的积极程度,我国二十六年社会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从中得到利益,享受更现代的生活方式,但并未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说明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愉悦不是线性因果关系,也提示了社会应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关注人的心理状态,全方位研究心理状态对人的幸福感和对社会走向的影响。
  市场经济自发竞争机制导致的社会矛盾映射在人的精神世界造成不健康心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750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_把社会意识划分为感性的社会心理和理性的社会_式两个层次,社会心理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以感性的自发因素为主,_着理性因素,它是社会生活经验的直接反映,表现为人的信念、情感、意愿、习俗,自发倾向,其存在有个体心理、职业心理、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可见社会心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它_在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形成情感色彩浓、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的社会思潮,支配人的行为,良好的社会心理会凝聚人气、激发创造力,是变革社会的动力因素,相反,不可控制的社会心理特别是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国家心理在失衡状态形成社会思潮,蓄积巨大的能量,会引发社会动荡,冲击社会基础制度,引发社会无序态,因而,分析社会心理的现状、性质和走势,整合社会心理积极因素,缓释和化解消极因素是目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之一。和谐心理是和谐文化的基础层次,它为和谐文化提供素材、激情和发展动力,对心理现象提炼升华形成理性的和谐文化。和谐心理的标志一是认知、情感、意志与主体行为协调统一,即没有因主观因素剧烈冲突产生精神痛苦。二是与他人的关系融洽默契,易融合于团队之中,并承担适合的角色。三是处理事务的适度与理性。和谐心理形成有气质、性格等先天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后天努力并在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加以改变。
  那么,在目前能否塑造民族的和谐心理?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内容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目前社会阶级、阶层经济社会地位反差巨大、人际冲突加剧导致心态失衡,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就不会有和谐意识,即只有和谐社会建成了才会有和谐文化。这种观点有片面性,社会现实与人的心理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交互作用关系,社会心理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还有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且受科学、哲学z-教、道德等因素影响,历史和现实也影响社会心理的发展。孟子就曾提出加强思想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人性中有善的因素,但也有其它因素,后天若不适当控制,就会走向恶,走向善的途经是“修己”即自我修养,可见通过教育,汲取科学、哲学营养,培育新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心理的发展是可能的。二是认为追求和谐心理会排斥差异和对立,抑制社会的生机活力,走向折衷求和,产生低效率,而且与科学的创新精神与竞争精神相悖,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和谐”并非把社会看作由均质、单一的人组成,而是以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和谐心理是重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同一性起着维系要素,促使其互相依存、共生共长、良性互动,强调同一性主导作用的前提是矛盾双方是非对抗性的,其主旨在于维系矛盾存在,并促进双方互动,采取合理方式处理冲突的思维。 和谐思想是把保存差异、探寻共生作为主题。
  和谐心理的表现和功能
  和谐心理的表现
  豁达平和的良好心态。不颓废消沉,不心存妄想,不牢骚满腹,善于多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能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而我拿到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对同一事物评价是由人的价值尺度决定的。当今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空间广阔,这就要求尊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吸纳新观念,不断完善自己。
  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念,在认知和实践中不用自己的情感和好恶主宰对事物的评价。坚持唯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知和践行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科学地认识客体的结构、层次、功能、环境及本质规律,同时客观评价主体的需求和利益,才能建立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理性节制的处世准则。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在生活上节俭,物质追求上节制,情感和情绪释放有度,不纵欲无度,不贪得无厌。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诚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换位思考。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的萌芽,只有 ……(未完,全文共5996字,当前仅显示210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