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读后感/>>正文

《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发表时间:2008/12/19 16:02:16
目录/提纲:……
二、唐太宗李世民性格英迈勇猛,战功卓著,为创立唐王朝的一代雄主
四、初唐中国的佛教主要为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只有渐宗,且尚未大盛
五、在《圣教序》碑中还保存有李治即皇帝位后讲述的《圣记》一篇
六、《圣教序》还集刻了玄奘法师亲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在书法史上,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时长安弘福si怀仁和尚庋集王羲之书法所刻《圣教序》碑,一直以最早、最著名的行书碑刻而名闻后世。当时,因著名佛教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大师玄奘法师,远赴西域印度十七年,游学取经,驼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并在长安慈恩si将其全部译成中文,成为中外文化和佛教交流史上一大盛事。唐太宗李世民赞其壮举,感其诚心,特为其译经作序。
  唐朝初年,因唐太宗的嗜好,社会特别崇拜王羲之书法,称为“书圣”。怀仁和尚经多年收集王羲之遗帖,以灯影双钩法将其字描下,再拼集王字,将唐太宗的序,唐高宗李治的记,太宗复玄装的敕,李治为太子时的答柬,玄奘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五文献共刻于一碑,即此《圣教序》碑,亦被称为《集王字圣教序》碑。此碑对于保存和传播“书圣”王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3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蔺,标凡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修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其心态非常平和谦逊。
  英迈勇猛,难免不拘小节,生性张扬;战功卓著,难免骄矜;创业之主守成时,难免目中无人。而唐太宗独能将英迈勇猛、气度恢宏与谦逊自抑柔合为一体,则非常人所能及。这是李世民成就“贞观之治”的重要优秀品质,也是他成为千古帝王模楷的卓越之所在。
  以后历代开国帝王,如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一代英主,他心怀开阔,善于容人,但骄矜之色,时或显露,做不到如唐太宗般的谦虚自抑。
  元世祖忽必烈,亦为一代英主,极善机谋。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朝开国却规模宏大,气度开 阔。但元朝一立国,他即显傲慢自大之态。他的后代,没有他的英明机智,却比他更傲慢,目中无人。故元朝朝庭混乱多变。元朝不满百年,有一半时间政治民生在dong luan中。
  三、《圣教序》碑中还保存有唐高宗李治为皇太子时对玄奘法师的一份答柬,更有谦卑之态: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明,内典诸文,殊未观揽。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李治在深宫妇人中长大,这种谦卑,是想学乃父太宗之风,有其形而似少其神,略显做作之态。但作为帝王,能谦逊总比傲慢好很多。
  四、初唐中国的佛教主要为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只有渐宗,且尚未大盛。太宗在《圣教序》中对佛教的描述是:“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佛家崇“空”,而非“虚”,这里将佛与道等同,认识有误。
  当时佛教中争辩者为“空”部和“有”部之分,玄奘游访西域,“询求正教”的目的之一即是想厘清这个问题。
  由于对佛学中“空”的认识不透,唐太宗的《圣教序》中还有一段:“擘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这里将人的心与灵相分,灵为心外物。心灵相分,即心,佛相分,与后来禅宗明示“心即是佛”的觉悟差距尚远。
  五、在《圣教序》碑中还保存有李治即皇帝位后讲述的《圣记》一篇。其中阐述:“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皇家对佛教的态度也出来了,要“总成乎实”,而非“虚”,更非“空”。帝王虽推崇佛教,但落下处,仍须在人间的“实”,说明李治在政治上还是清醒的。但朝庭崇佛也是诚恳的,《圣记》中有句:“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可以为证。
  六、《圣教序》还集刻了玄奘法师亲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此《心经》经文不长,却是佛学的_经文。不论大乘、小乘还是南传、藏传和汉传佛教,都承认《心经》为佛法和学佛的重点经文。此经由玄 ……(未完,全文共2366字,当前仅显示150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圣教序》碑记读后有感》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