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城建/城建讲话/扶贫/生活会/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文教论文/>>正文

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09/1/9 16:18:10
目录/提纲:……
一、我区城市贫困居民的概况及其生活状况
(一)贫困家庭实际收入低下,_越来越大
(二)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仅仅维持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低水平阶段
(三)家庭无积蓄,负债较重,抗御生活风险能力极其微弱
二、产生城市贫困_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_改革引发大面积下岗和失业,是贫困人口增加的直接根源
(三)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失衡,就业环境低迷,是部分人生活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
(四)城市“三无”对象作为特殊弱势_,生活相当艰难
(五)城市居民的个人与家庭自身条件限制,也对贫困有直接影响
(六)某些特殊类型的家庭也易于产生贫困人口
(七)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是贫困人口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八)因历史或其他等种种原因未能纳入城市低保的贫困人员
三、解决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的对策思考
(一)以扩大就业渠道和就业面为根本,通过就业帮助贫困_脱贫
(二)以促进低保对象脱贫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出台救助政策,建立综合性城市贫困救助体系
(四)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构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

  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好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问题是深入贯彻落实“_”_想的具体举措。为摸清我区城市贫困居民的分布状况及困难程度,探讨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我区组织力量于5月22日至26日对全区城市群众生活困难问题展开了调研活动。调查组与区民政、财政、劳动、卫生、教育、统计、房改等部门及街道、社区干部进行了广泛座谈,并直接入户调查了我区8个办事处的部分贫困低保户及无法进入低保的特殊困难户,同时研究借鉴了民政、劳动、统计等相关部门与城市贫困问题相关的有关资料,现将这次调研情况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我区城市贫困居民的概况及其生活状况
  **区是老工业基地,非农人口近60万人,困难企业150多家,下岗失业人员多。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_、_一系列惠民政策在我区得到较好落实,我区城乡居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绝大多数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但经济再发达,也有贫困_,贫困问题是世界共性的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下岗、失业机制的启动,大量隐性失业人员显性化,失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而社会保障_转型的滞后,失业救助的力度不够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不完善,有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得到的救助有限或根本得不到社会救助而沦为贫困者。说明城市新贫困的实质是适应_转轨的失业型贫困。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区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100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在我区绝对贫困人口在现行政策下已基本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畴,实现了“应保尽保”,已基本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困境,但其生活仍十分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贫困家庭实际收入低下,_越来越大。这次调查表明,贫困家庭收入极为低下,相对贫困程度日益加深。据统计,2005年我区贫困家庭人员月均收入为175元,仅占我区人月均收入的%,贫困家庭不仅就业者收入低,而且就业人口少,家庭就业面为45%,低于平均水平个百分点;贫困家庭人口户均为3。9人,比平均人平多人,每一个就业者要负担3。1人,比平均水平多负担1人。 ?
  (二)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仅仅维持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低水平阶段。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亦极为低下,总体消费支出以吃、住为主,仅停留在维持基本生存需求的状况,享受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受到明显抑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食品的需求以吃饱为主,膳食结构远远未上升讲求科学、营养、合理的水平上来。贫困家庭每户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高达 5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 15 个百分点。从其消费量来看,粮油主食消费与平均水平相关不大,但肉、禽、蛋、水产品等副食的差距甚大。这次调查中,平常大多买最便宜的素菜吃,有的去捡菜帮子度日;有20%的家庭每周才能吃到一次肉。二是衣着支出数量少、档次低。每年在衣着方面的消费平均仅100元左右,有的家庭除了给长身体的孩子添置衣物,自己则不添。三是耐用品消费量少质次。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已普及的日常生活必须的耐用消费品中,调查中有40%的贫困家庭没有洗衣机,30%的没有彩电,即便是有这些电器的家庭,也大都是使用了多年,接近或超过淘汰的年限。而其它高档耐用品如空调、移动电话、微波炉等拥有量则更低,四是住房状况差。有没有房产是反映居民贫富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表明贫困家庭60%有自己的住房,租房占40%;住房质量和居住条件明显不如平均水平,绝大数住普通平房和简易楼,有的还是搭棚居住,其中三分之二贫困家庭使用公用自来水,无单独卫生设备和厨房等配套设施。
  (三)家庭无积蓄,负债较重,抗御生活风险能力极其微弱。尽管贫困家庭尽量压低消费水平,但绝大多数家庭仍然没有任何节余,我们这次调查的贫困家庭中,60%的家庭有数量不等的借款,多在千元以上,最高的上万余元。大多数贫困家庭维持低水平的收支基本相抵,甚至寅吃卯粮,收不抵支,许多消费受到抑制,抗御风险能力极其微弱。许多困难家庭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生病关、子女上学关、年节关;他们最发愁的是无力承受日益加重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开支,有70%的家庭反映享受低保后治病、上学仍有很大困难。一是教育支出超出贫困家庭的实际承受能力。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同样重视子女教育,大人节衣缩食也要尽量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但高中以后的教育费用越来越高,尤其是大学教育费用,对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贫困家庭不堪重负。二是医疗保健问题突出。贫困家庭成员生活处于贫困之中,营养状况差,生存压力大,患病率也往往高于其他家庭。调查中体弱、有慢性病、严重疾病的占25%,有残疾的占18%。近年来,医疗制度的改革,个人负担医药费的比例逐渐升高,医药费、治疗费大幅上涨,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导致其承受大病风险的能力更为脆弱。目前,贫困人群在就医中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是较高的“就医门槛”,被迫放弃治疗;第二是因医疗费用高,被迫中止医疗;第三是无法承担长期或巨额费用,导致治疗不完全、大病得不到充分治疗,被迫拒绝接受治疗。形象地讲,一是“看不起”,二是“治不起”。调查显示,贫困家庭一般患病后,50%的自己买点药吃,30%的到街道诊所看病,20%的小病不看,大病能拖则拖,甚至放弃治疗。
  
  二、产生城市贫困_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居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_和政策变动方面的原因,也有贫困家庭和个人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历史方面的因素,而且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错综复杂。
  (一)市场经济_改革引发大面积下岗和失业,是贫困人口增加的直接根源。随着市场经济_的建立,社会结构转型、经济_转轨、经济和产业调整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问题和弊端日益暴露,国有企业严重冗员、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发挥等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更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一些企业被迫破产、停产、半停产、转产或被兼并收购,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剧增。如 米公办事处辖区破产、改制企业有46家,现有城市低保对象1220多户4000余人(其中失业人员820户)。因收入等原因未能纳入城市低保的贫困人员19户。企业改制后职工下岗、失业导致辖区范围内3000多户收入偏低,其中800多户家庭人均收入仍在170元以下。市直大型企业合力集团,单位改制迟迟不能到位,致使该单位100多户家庭无收入,区属企业如锡达服装厂,单位改制后无资产变现,由于单位位于铁路边,单位无资产变现,改制无法进行,这些职工家庭大多论为贫困户。
  (二)企业效益低下,职工收入低,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是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_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受旧_束缚的行业和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经 ……(未完,全文共11878字,当前仅显示282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城市贫困居民生活困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