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教育/读后感/>>正文

读《爱的教育》有感——爱,唤起孩子的真诚

发表时间:2009/6/5 11:39:17


  这学期我拜读了亚米契斯撰写的《爱的教育》,全书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其父母为他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爱”贯穿在每一个章节中,既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处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对这本书的感触来自前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50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的教育”课,教材不妨就用那本著名的《爱的教育》(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著)。这是一部伟大的日记体小说,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被普遍用作儿童的启蒙读物。书中所描写的爱国情、师生情、母子情、朋友情……无疑会使少年读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友爱和同情心。而书里的小学生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所接受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教育,也无疑可作为今日教育青少年的借鉴,以培养其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上世纪20年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夏尊先生流着泪读完并译出这部小说。
  夏先生不愧是教育家,在《译者序言》里,他一下子抓住了当时教育的弊端。他把办学校形象地比喻为挖池塘,说我国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关键在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由《爱的教育》我又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自1927年起,在长达四十六七年的时间里,丰先生创作了6集450幅图画(即使在“_”那个视“爱”如洪水猛兽的荒诞年代,也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作画,始终不渝),并配上文字。丰先生以佛教徒般的虔诚,提倡慈悲为怀,呼吁世人对生灵存留一些同情,“知护心者知护生”(著名学者马一浮评《护生画集》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自己善良、博大、容忍和慈爱的心灵。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开给中小学生的所谓必读书目中,却不见《爱的教育》和《护生画集》,实在发人深思。
  不要责怪孩子怎么变得那么冷酷,应扪心自问,可曾教过他们要有一颗善良、慈悲、同情的博爱之心?可曾教过他们学会“爱的奉献”?可曾教过他们怎样做人?在一片缺乏“爱的教育”,不知仁爱为何物的“爱”的荒漠上,指望它开出“爱”的花朵来,岂不是痴人说梦?要开也是那些含着毒性的“恶之花”。
  爱作为人类特有的情感,在人的心理上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内动力。新型师生关系更进一步要求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并通过对学生尊重和负责任来体现这种爱,这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爱应是最重要的理性行为。
  爱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情感,它的传递往往是在日常琐事中完成的,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建立往往就是这样。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者,需要“有意”地发现、寻找、创设“有情”情境,运用超乎于父母兄弟的爱、富有更多理性的爱,去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心灵,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爱的教育行为和所有教育行为 ……(未完,全文共2226字,当前仅显示141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读《爱的教育》有感——爱,唤起孩子的真诚》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