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读后感/学校/大学生/>>正文

读《梁家河》 感悟大学问

发表时间:2022/10/31 11:40:15

读《梁家河》 感悟大学问

告别校园之后,读书大多是为了填补时光的空虚,每每掩卷之后的领悟,也都会被碌碌的奔忙所冲淡!而陕西人民出版社《梁家河》,我却常常翻阅,一读再读,每次我都真切地体会到了在我的身边,有一群平凡的乡邻见证了领袖过往曾经的追梦和奋斗。
2015年2月13日,时值腊月25日,_再回插队农村,一句“春节前夕抽开空空,叫着咱小名询问光景”的信天游开始传唱在了黄土高坡,与乡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31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生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赋予了他基层工作的出彩舞台;在这里他克服困难,强健体魄,入党提干,成长为带领百姓战天地、奔前程的支部书记,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优秀学子;这里有他的根,他的魂,他永远的初心,无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演讲,他都深情的把这里回望,把这里作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的发端一起畅想。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_是1969年1月13日离开_来延安,当时的_火车站每天有三趟知青专列开往_各地,发车时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唯有亲历者才知道当年的感触,比他稍早插队山西的学生郭路生(笔名食指)有一首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_”描写了当时的场面: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_,
是我的最后的_。

郭路生和_,先后告别了_,一个去了山西的杏花村,一个回到了延安的梁家河,经过广阔天地的风吹日晒,又被时代召回到了当初哭天喊地中似乎永远告别的“最后的_”,境界不同,人生迥异!作为优秀学生的郭路生后来命运坎坷多舛,成了那个年代新诗潮的鼻祖,大量诗歌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辗转传播,虽获文学奖,却不幸精神抑郁多次进入疗养院接受治疗;作为被抄家落难子弟的_紧紧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扎根贫瘠厚重的土地,为人民的希望不懈努力,后来成了___的领路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气势凝聚党心民心,开创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发起了脱贫攻坚、绿水青山的世 ……(未完,全文共1395字,当前仅显示88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读《梁家河》 感悟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