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干部/组织讲话/党会报告/学习体会/学习材料/文化/宣传讲话/调研报告/毕业论文/>>正文

干部学习课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

发表时间:2013/10/27 11:24:12

干部学习课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
初晓波
_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
一、中西文化差异认识
给大家讲一下中西文化差异认识,说实话东西文化差异可能有无数个方面,我特意选择了一组图片,这个图片版权属于一个德国的年轻设计师和中国一个年轻设计师,他们两个人就把中德文化差异我们可以认为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代表,他把很多因素都简洁归纳以后形成一组图片,我们用这个图片作为一个意向来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中西文化差异刚才谈到很多比较前提的内容,包括时间因素,比如说在德国70年代的时候,人人都以有车为荣,有车就有品味了,但是到了2006年的时候,真的买一辆非常好的自行车人家叫时尚,环保出行,和中国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三大件,第一件自行车,山东的金路、永久、凤凰,那是相当有品位的。但是到了2006年了中国人开始人人有车为荣,无论你怎么堵,我开车上路,有车一族,我们想风水轮流转,也许用不了太长时间,中国也会卷入到这个序列里来,那就是将来还要环保出行,现在已经出现了这个苗头了。当然会不会再次轮流,比如说再过50年以后,人们这种汽车的技术达到了相当高明的程度,今后没有污染,非常的环保,非常的安全,这是有可能的,然后再次有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
当然,他们认为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是排队,在西方大家知道包括在日本,几乎排队都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自觉自愿的排队,在中国他们看到都是认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95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京最典型的,坑班,孩子上小学之前就看了一个报告,一个妈妈写孩子上初中就是升小学到初中之间的经历,简直就是地狱,每个礼拜周末两天,她一般给孩子报四个班,孩子根本就没法玩,但相对来说中国的老年人比西方老年人幸福,包括日本的老年人,一般来说都是自己,孩子是自己,自己是自己,孩子周末的时候甚去看他,甚至一年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去看看,一般来说父母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很少很少,我们中国当然大城市里面,现在住在一起的比例并不高,但从_的比例来看还是比较高的,家庭养老高。所以西方人认为,年纪大了以后西方人牵的是狗,中国人牵的是孩子,中国的老人有一种心灵的慰藉,为什么隔代亲,隔代亲有心理上的因素,当然还有z-教和文化上的传承,当然这种表面现象很多很多,这里我不能一一介绍,我们总结出几个有意思的要点。
(一)自然观的差异
首先一个是自然观,中国人闲来喜欢旅游,去各地旅游,人很多,当然来_看故宫、看长城的很多,可是我觉得一般的中国人还是喜欢看景色,我去过丽江,两次正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丽江,第一个是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上写的丽江,水静的就是看不到流动的感觉,就像一幅绸缎一样铺在街面上,两边的山在旁边,那个感觉美极了,就是你什么话都不想说,人家完全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当然,好像丽江现在也亮起来,美起来,有一个丽江印象,山上都安上电灯,晚上有裸女出欲,觉得这个很好,其实我觉得恰恰是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一个扼杀。
当然另外去丽江有另外的诱惑,江水泛滥,顺着上游下来临江汹涌澎湃,样子一点不亚于钱塘潮,看着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真没有想到丽江会有另外一副脸,但是两幅都很美。
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不仅仅是那种亲近感,其实更重要是我们把自己和自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尚书》里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我们是把人的重要性放在自然中来进行衡量的,人是什么东西呢,对不起不能说人不是东西,人是什么东西呢,人在自然界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他是和自然界其他的东西相比较而凸显包容性,所以在荀子里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发现是在大自然中得以凸显。当然了,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义的话还不如禽兽,和禽兽是一个层次。我们是把人放在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界中来衡量。
西方人不是,我们注意有一个基本的理论的特征,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有了光,上帝说要有黑暗,于是有了黑暗,上帝说有树,有树,上帝说有果,就有了果,上帝说有果仁就有了果仁,上帝说有虫子,于是有了虫子,也就是说人类不是依据于自然而存在的,是依据于上帝而存在,是上帝制造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的一个意思。这个观点和中国人凸显人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强调的终极的存在,蚕豆,四个字叫天人合一,这个是天,然后是人,再用一次和,最后是个一,当然你不要这个折也可以,这个折也算是一个一,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最完美的一个阐述,当然这是个理想,理想往往不太现实。比如说真正做到人和自然界之间完全的和谐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来看毛主席这首诗,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不是说啊,我激动,我很激动,这个世界很大,就是大,不是这样的。要有情,有景,景中生情,情中生景,这是最高明的。这是在庐山会议之前,毛主席写的经典之作,我们看这首诗,大气蓬勃,可是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些风景的描述,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就是最_的整个这首诗里面几乎全部是景色的描写,可是中间的诗言志,这种大气磅礴呼之欲出,也就是说正是这种景色的描写之中凸显了一个领袖的心理,记挂他的一种志向,也都是对于景色的描写。这个例子很多,不信你可以翻一番,最典型的名作里面几乎没有不写景的。我叫我儿子背首诗的,其实很无聊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这个意思一下子就出来了,前面看似很平淡,蕴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含义,这是中国文化认为美、大气的一个标志,不是上来就开始抒情,啊,很伟大这样的,完全不同。
(二)生死观的差异
第二个我们来看生死观,生死是大,人有生必有死,所以对生死不同的理解,往往就能够体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区别,这个图片应该是竖起来的,在这幅画里面据说是最早描述就是我们最早发现最早的描述中国古代人死后是什么样的,一个老太太在这个国画里面,依然享受到生前的荣华富贵,跟生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中国人的生死跟西方人的生死是有不同点的。
我们先来看西方,西方一般来说是个体生命观,每个人,上帝制造了每个人,这些人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兄弟姐妹,上帝是赋给了众生所有人平等的身份,每个人最终得解脱不是你的行善,不是的,是依靠于信仰,大家知道西方人往往在死之前牧师要去给他做个祈祷,要没有x-教的话希望你x-教,你只要x-教了无论你做了什么样的坏事,将来以后一定能够解脱,进入天堂,相反你不x-教将来必须下地狱。
于是中西文化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在明末的时候利 ……(未完,全文共11304字,当前仅显示2689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干部学习课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