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文秘网>>毕业相关/毕业论文/文教论文/社会实践/民族宗教/>>正文

党校毕业论文:论“小康社会”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发表时间:2016/10/29 18:27:46
目录/提纲:……
一、“小康社会”的民族性
(一)“小康”的传统内涵
(二)“小康”的哲学和伦理学基础
(三)中国_对“小康社会”的描述
二、“小康社会”的现代性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
(二)“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内涵
(三)“小康社会”的现代性特征
三、最富_的表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
……
党校毕业论文:论“小康社会”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内容摘要:__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本文从根源上分析兼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哲学、伦理学基础,以及我国以此作为奋斗目标的现实依据。从而深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明确努力方向。

关键词:小康社会;民族性;现代性

论“小康社会”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__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__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在__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为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美好时刻,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学、统计学的角度明确“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更应该从根源上分析兼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哲学、伦理学基础,以及我国以此作为奋斗目标的现实依据。从而深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明确努力方向。
一、“小康社会”的民族性
从古语发源直到_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的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它所具有的_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这一特质,因而“小康
……(新文秘网https://www.wm114.cn省略88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始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始_的怀念,而“天下为家”的小康则是描述的私有制以及王权产生以后,夏商周三代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时代的社会情形。秦汉以后的儒者尊小康而不言大同,是因为其政治取向的一致性,具体表现是以“三代”为法,尊禹汤文武周公为圣,以“家天下”为己任。清朝末年,康有为曾为《礼运》作注,在注解中充分发挥了他有关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也成为其变法的动力和依据之一。
儒家构想的小康社会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是私有制社会;其二,是封建世袭、国家安定的社会;其三,是礼治文明的社会。礼治是儒家所倡导的小康社会的_内容,也是儒家的基本_思想。但是,儒家关于小康社会的构想,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只能是空想。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儒家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没有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二,儒家夸大了礼治的作用,受时代限制他们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在阶级社会里,乃至在_的初级阶段,管理国家的方式应当以法治为主的道理。是_同志借用“小康社会”这个名词, 用历史唯物论观点为小康社会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使儒家构想的小康社会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小康”的哲学和伦理学基础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做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当中,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把握与世界的联系与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找寻适合生存的环境和方式。从历史渊源上讲,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劳动人民朴实的理想和追求,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所提出的“和谐”、“安康”的理念不仅过去、现在,而且在将来仍会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从语源学上说,“大同”和“小康”最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描述的两种社会状态。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则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状态。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小康”成了通往“大同”的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学者和老百姓实际上习惯于把那种薄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的家庭叫做小康之家,从_首次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为“小康之家”,到_十六大和_又分别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无论是“小康”、“小康之家”还是“小康社会”。从其历史渊源抑或从现实意义讲都是具有强烈东方文化情结和浓厚_的概念,它更加关心和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提倡中庸、和谐之道。与西方思想传统中特有的形式化、逻辑化的推理方式和数字化的结论不同,这种中国传统的表述常常深植于古代中国独特伦理经验中的直观的、结构的和实用的方式来表达,其超越历史地理条件的普适性内含于一种历史形态的智慧体验里,而这种智慧恰是一种集体人性经验的历史结晶,且这个结晶的内核,会随着人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加深而不断深化。
(三)中国_对“小康社会”的描述
_对于“大同”和“小康”的描述分别见于_和_的著作中。_在1949年6月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把_比喻为消灭了阶级的世界大同。_首次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小康”来概括_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1979年,_会见当时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了用于现代化发展的小康概念。“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_同志用历史唯物论观点为“小康之家”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使儒家构想的小康社会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1982年9月,_十二大把“小康”概念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3年,_同志谈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六项指标:第一,人民的吃穿用解决了;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第四,人口不再外流了;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1987年10月,_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取得新的巨大的进展,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1990年12月,_十三届_全会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1997年,_同志在_十五大上指出:“下个世纪,我们的目标是……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_市场经济_。”
2002年11月8日,江泽 ……(未完,全文共7071字,当前仅显示248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收藏《党校毕业论文:论“小康社会”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